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火瀉,又稱熱瀉、火泄、協熱自利。是指由於熱邪熾盛,灼傷腸胃,津液受損,腸道傳導失常,大便急迫,質稀色紅,甚至夾有膿血的一種急性腹瀉。

《萬病回春.泄瀉》中記載:「火瀉者,腹中痛一陣瀉一陣,後去如湯,後重如滯,瀉下赤色,小水短赤,煩渴,脈數。」

火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1. 腹痛急迫,痛勢劇烈,呈陣發性發作,常伴有腸鳴。
  2. 大便急迫,質稀色紅,甚至夾有膿血。
  3. 小便短赤,色黃,量少。
  4. 煩渴,口乾舌燥,不思飲食。
  5. 脈數有力。

火瀉的病因主要有:

  1. 外感熱邪:外感風熱、暑熱、燥熱等,侵襲人體,內生熱邪,灼傷腸胃,導致火瀉。
  2. 內生熱邪:由於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、肥甘厚味等,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化熱內生,均可導致火瀉。
  3. 脾胃虛弱:脾胃主運化,脾虛則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,津液不足,腸道失潤,也易導致火瀉。

火瀉的治療以清熱瀉火、養陰生津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1. 葛根芩連湯:本方由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濕止瀉的功效,適用於外感熱邪所致的火瀉。
  2. 白虎湯:本方由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組成,具有清熱瀉火、生津止渴的功效,適用於內生熱邪所致的火瀉。
  3. 參苓白朮散:本方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益氣、養陰生津的功效,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火瀉。

火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辛辣、肥甘厚味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