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瀉

病證名,又稱熱瀉火洩協熱自利,屬中醫泄瀉範疇,因體內火熱熾盛,下迫大腸所致。其特徵為發病急驟,瀉下如湯,糞色赤黃,並伴隨明顯熱象。

病因病機

火瀉多因外感暑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積熱內生,致使火熱內蘊,下迫大腸,傳導失司,因而發為泄瀉。此外,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或素體陽盛,亦可能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腹痛陣作:腹中絞痛,瀉後稍緩,不久復發。
  • 瀉下如湯:糞便稀薄如水,色赤黃,或帶黏液,氣味臭穢。
  • 後重如滯:排便時肛門灼熱,裏急後重,甚則肛門疼痛。
  • 小便短赤:尿量減少,色深黃,甚則澀痛。
  • 全身症狀:煩渴引飲,口乾口苦,或伴發熱,面赤,舌紅苔黃,脈象數而有力。

辨證要點

火瀉屬實熱證,與寒瀉、濕瀉等不同,其關鍵在於:

  1. 熱象明顯:如口渴喜冷飲、身熱、小便短赤等。
  2. 瀉下急迫:糞便臭穢,肛門灼熱,反映火熱下迫之勢。
  3. 脈舌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或黃燥,脈數或滑數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火洩:與火瀉同義,強調火熱內迫的病機。
  • 熱瀉:泛指因熱邪所致的泄瀉,火瀉屬其一種,但熱瀉範圍更廣,可兼夾濕熱或暑熱。
  • 協熱自利:指表邪未解,熱邪內陷,與裏熱相合而致泄瀉,常見於外感熱病過程中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治宜清熱止瀉,常用方劑如葛根芩連湯(《傷寒論》),清解腸道濕熱;若熱毒熾盛,可選黃連解毒湯;若兼陰傷,可佐以養陰生津之品。針灸可取足三里天樞上巨虛等穴,以清泄腸腑積熱。

火瀉為急症,臨床需與其他類型的泄瀉(如寒瀉、食滯瀉)鑑別,以確保辨證準確,用藥得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