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火瀉

火瀉,又稱熱瀉、火泄、協熱自利,是指由於熱邪熾盛,灼傷腸胃,津液受損,腸道傳導失常,造成急性腹瀉的一種病症。火瀉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腹痛急迫、大便質稀色紅、小便短赤、煩渴口乾舌燥、脈數有力等症狀。

火瀉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熱邪、內生熱邪和脾胃虛弱等因素。外感熱邪包括風熱、暑熱、燥熱等邪氣侵襲人體,內生熱邪則是由於飲食不節或情志不遂等因素所致。而脾胃虛弱則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調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,津液不足,腸道失潤,易導致火瀉的發生。

治療火瀉的方法主要是清熱瀉火、養陰生津。常用的方藥有葛根芩連湯、白虎湯和參苓白朮散。葛根芩連湯具有清熱解毒、利濕止瀉的功效,適用於外感熱邪所致的火瀉。白虎湯則能清熱瀉火、生津止渴,適用於內生熱邪所致的火瀉。參苓白朮散則具有健脾益氣、養陰生津的功效,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火瀉。

預防火瀉的方法包括飲食宜清淡,避免過食辛辣、肥甘厚味等刺激性食物;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;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;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;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