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火陷
證名,屬瘡瘍內陷三種險證之一,首載於清代高秉鈞《瘍科心得集·卷上》。高氏將瘡瘍惡化之危候歸納為「三陷變局」,即「火陷、幹陷、虛陷」,其中火陷為火毒熾盛,正氣不支,毒邪內攻營血所致。
病因病機
火陷多因瘡瘍初期火毒壅盛,或治療失當,致氣血耗傷,正虛不能托毒外出,反使火毒內陷入營。其關鍵病機在於「氣不攝血,毒陷營分」,如《瘍科心得集》所言:「氣不能引血外腐成膿,火毒反陷入營」,繼而擾亂神明,引動肝風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瘡色紫暗,根盤散漫不聚,瘡面乾枯無膿,或膿汁稀少。
- 全身症狀:壯熱不退,口渴引飲,便秘溲赤,煩躁不安;甚則神昏譫語、痙厥抽搐(熱極生風)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絳紅、苔黃燥或焦黑,脈洪數或弦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則:急宜清營涼血、解毒透邪,佐以益氣托毒。
- 內治方劑:
- 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合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:清熱涼血、瀉火解毒,可加人參、生黃芪益氣固托。
- 清營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透營轉氣,適用於熱初入營分。
- 成藥配伍:神昏者配安宮牛黃丸(清熱開竅)、紫雪丹(息風鎮痙)。
- 外治法:參照「有頭疽」處理,注重瘡面引流與解毒圍敷。
鑒別要點
- 火陷:屬實熱證,以毒盛正未大虛為特徵,病勢急驟。
- 幹陷:多見膿成期,正虛毒滯,膿腐難脫。
- 虛陷:見於潰後,氣血兩虧,瘡色灰黯,新肉不生。
理論延伸
火陷證與溫病「逆傳心包」機理相通,均屬熱毒內陷營血之危候。清代溫病學說對瘍科辨治影響深遠,如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等方劑的運用,體現了「瘍科溫病化」的學術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