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火位
火位為中醫運氣學說之專有名詞,指君火與相火所主司的時令與氣化之位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,其補以鹹。」明代醫家張景嶽註解指出,火之主氣分為二:其一為春分後六十日餘,由少陰君火所主,屬六氣中之「二之氣」;其二為夏至前後各三十日餘,由少陽相火所主,屬「三之氣」。此二時段為自然界火氣當令,人體相應臟腑與氣血亦隨之變化。
火位之氣化特徵
-
少陰君火
- 主司春分至小滿前後,氣候溫熱漸盛,萬物生發。
- 對應人體心與腎之機能,《內經》稱「君火以明」,主神明與生命之火,其性溫煦而穩定。
- 病理上,君火過亢易致心煩失眠、口舌生瘡;不足則見畏寒倦怠。
-
少陽相火
- 主司夏至前後,暑熱熾盛,氣機升散。
- 與三焦、膽腑相關,為「相火以位」,主司人體氣化與代謝之火,其性主動而外發。
- 相火妄動可現頭暈目赤、脅痛;虛衰則氣化失司,水濕停滯。
火位之調治原則
《素問》提出「瀉以甘,補以鹹」之法:
- 甘味瀉火:甘能緩急,如甘草、麥冬可清瀉火熱,抑君相之火過亢。
- 鹹味補火:鹹入腎,如牡蠣、玄參可滋陰潛陽,助火歸元。此乃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之體現。
火位與五運六氣
火位之盛衰與歲運相關:
- 逢「火運太過」之年(如戊年),炎暑流行,易發熱病;
- 「火運不及」之年(如癸年),寒氣反勝,多見心肺陽虛。
六氣中,火分君相,與厥陰風木、太陰濕土等氣交互,形成「風火相煽」「暑濕夾熱」等複合病機。
歷代醫家論火
- 劉完素倡「六氣皆從火化」,強調火熱為病之廣;
- 朱丹溪言「相火寄於肝腎」,主張滋陰降火;
- 張景嶽則分君相之火,論其虛實宜溫宜清。
火位之說,統合天時、病機與治法,為中醫理論中「天人相應」之具體實踐,亦為臨床辨治火證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