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布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布指
布指為中醫脈診術語,指切脈時醫師手指的佈置方法,屬脈診基本指法之一。其操作講究指位、指力與指距的配合,旨在準確捕捉脈象信息,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。
布指方法
- 定位關部:
無論使用左手或右手診脈,首須以中指指尖按於患者腕後高骨(橈骨莖突)內側,此處即為「關部」,對應臟腑為脾胃。關部定位後,方能確定寸、尺二部。 -
三指分配:
- 食指按於關部前側(遠心端),即「寸部」,主候心肺與上焦。
- 無名指按於關部後側(近心端),即「尺部」,主候腎、膀胱與下焦。
三指呈弓形自然彎曲,指腹平貼脈位,避免指尖垂直下壓,以減輕患者不適。
-
指距調整:
患者體型差異影響三指間距:- 身材高大或臂長者:三指稍疏,以涵蓋寸關尺三部。
- 身材矮小或臂短者:三指稍密,避免脈位重疊。
此調整符合「因人制宜」原則,確保各部脈象獨立可辨。
專業要點
- 指力運用:布指後需分「浮、中、沉」三候取脈,即輕按(舉)探表證、中按(尋)察氣機、重按(按)究裏證,對應《難經》「三菽之重」「六菽之重」等分層理論。
- 指目診脈:傳統強調以「指目」(指尖稜起處)觸脈,因此處皮薄肉少,敏感度佳,利於體察脈形細微變化,如滑澀、弦緊等。
- 特殊脈位:若遇「反關脈」(橈動脈走行異常)或「斜飛脈」,需相應調整布指位置,甚至改用「一指禪」法單指診察。
理論依據
布指法源於《內經》「三部九候」思想,後世《脈經》進一步規範寸關尺分候臟腑,其佈局契合「上竟上、下竟下」原則(寸應天、尺應地)。明代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亦強調:「初持脈時,令仰其掌,掌後高骨,是謂關上」,可見布指為脈診之基礎,直接影響脈象判讀準確性。
此技法需長期練習以掌握「調息布指,凝神體察」之要領,方能於臨床中靈活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