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痰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痰毒

火痰毒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《外科真詮》卷上,其記載:「火痰毒生於耳後上下,堅硬如癧,皮色不變,小兒多有此癥。」此症多因痰火鬱結、氣血凝滯所致,好發於耳後或頸側,局部結塊堅硬,形似瘰癧(淋巴結結核),然表皮色澤如常,無明顯紅熱現象,屬中醫「痰核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火痰毒之形成,與痰、火、毒三者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痰為津液代謝失常之病理產物,若因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,或外感邪熱,致使肝鬱化火、脾胃濕熱內蘊,痰火互結,阻滯經絡,積聚成毒。小兒臟腑嬌嫩,氣機易滯,痰火更易壅塞,故臨床多見於小兒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特徵:腫塊生於耳後或頸側,觸之堅硬如石,推之可動,皮色不變,偶有輕微壓痛。
  2. 全身症狀:或伴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、小便短赤等痰火內擾之象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

以清熱化痰、軟堅散結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消瘰丸(《醫學心悟》方):由玄參、貝母、牡蠣組成,功能清火化痰、消癧散結,為治痰核瘰癧之要方。若痰火熾盛,可加黃芩、梔子、夏枯草以增強清熱瀉火之效。

外治

  • 火酒磨檳榔外搽:取檳榔辛溫行氣、破積殺蟲之性,以火酒(溫性藥酒)研磨後塗敷患處,助其活血通絡、散結消腫。亦可配合局部貼敷清熱解毒膏藥,如金黃散等。

辨證要點

火痰毒需與其他痰核類疾病鑑別:

  • 瘰癧:多屬陰虛火旺,結塊日久可潰破流膿,病程較長。
  • 癭瘤:多與情志相關,結塊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。
  • 熱毒癰腫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屬陽證範疇。

此症以痰火鬱結為本,治療當標本兼顧,內外並施,尤重疏肝清火、化痰散結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