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火痰
火痰為中醫病證名,屬痰證之一,主因火熱熾盛,灼津成痰,痰與火互結所致。其病機多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肺、心、肝、胃等臟腑火熱上炎為常見,臨床表現以痰黏稠黃、咳吐不爽,伴隨火熱之象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五志化火:情志過極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火灼津液成痰,痰火互結,上擾清竅。
- 外感熱邪:風熱或燥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失清肅,熱煉津液為痰,形成火痰。
- 飲食辛辣:過食辛熱厚味,脾胃積熱,痰熱內蘊,上犯於肺。
- 陰虛火旺:肺腎陰虛,虛火內生,灼津為痰,痰火膠結,纏綿難癒。
臨床表現
- 痰證特徵:痰質黏稠色黃,或夾雜血絲,咳吐艱難,甚則痰鳴氣促。
- 火熱之象:面赤口乾、煩躁易怒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膩,脈象洪數或弦滑。
- 病位相關症狀:
- 肺火痰:咳嗽劇烈,胸痛痰黃,或見咯血。
- 肝火痰:痰黏喉間,伴頭暈目赤、脅肋脹痛。
- 心火痰:痰熱擾神,心煩失眠,甚則譫語。
- 胃火痰:痰多嘔惡,口臭牙齦腫痛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肺熱痰火
- 證候:咳嗽氣粗,痰黃黏稠,胸悶痛,身熱口渴。
- 治法:清肺瀉火,化痰止咳。
- 方藥:清肺飲(黃芩、桑白皮、杏仁、貝母)加減,或千金葦莖湯。
-
肝火犯肺
- 證候:痰滯咽喉,咳引脅痛,急躁易怒。
- 治法:清肝瀉肺,化痰散結。
- 方藥:柴胡枳桔湯合黛蛤散(青黛、海蛤殼)。
-
痰火鬱結
- 證候:痰稠成塊,胸膈痞滿,甚則痰聲漉漉。
- 治法:瀉火逐痰,開鬱散結。
- 方藥:海青丸(青黛、黃芩、瓜蔞仁)或滾痰丸(大黃、黃芩、礞石)。
-
陰虛痰火
- 證候:痰少質黏,午後潮熱,顴紅盜汗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潤燥化痰。
- 方藥:滋陰清化丸(生地、麥冬、知母、貝母)或百合固金湯。
古籍論述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火嗽,火熱嗽也……由肺家積熱,或火鬱肺脹」,強調火痰與肺熱、肝火之關聯。
- 《丹溪心法》提及「痰因火動」,主張治痰需降火,火降則痰自消。
火痰之證,須辨明實火、虛火及所涉臟腑,方能對證施治。實火宜清泄,虛火宜滋養,兼以化痰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