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火嗽,又稱火熱嗽或火咳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火熱之邪壅盛,上犯肺金,導致肺失清肅而引發的咳嗽。其特徵為咳嗽聲高氣粗,痰少質黏,或伴有面赤、煩渴、脈象洪數等火熱之象。此證多因外感熱邪內傳,或情志化火,或飲食辛辣炙煿,積熱上攻,灼傷肺絡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肺家積熱:素體陽盛,或長期嗜食辛熱之物,熱邪內蘊於肺,灼津成痰,痰熱互結,阻遏肺氣,發為咳嗽。
- 傷寒化火:外感寒邪未及時解散,鬱而化熱,熱邪壅肺,常見潮熱、胸脅疼痛、痰黃稠等症。
- 火鬱肺脹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木火刑金,肺氣壅滯,症見咳嗽氣急、息粗胸悶。
- 肺腎陰虛:久病或勞損致肺腎陰虧,虛火內熾,灼肺為咳,多見乾咳少痰、咽乾顴紅、夜間咳甚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聲響,痰少色黃或黏稠難咯,咳時胸膈灼痛。
- 兼症:面赤唇紅,口乾煩渴,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洪數或弦數。
證型與治法
-
肺熱壅盛
- 證候:咳嗽劇烈,痰黃稠,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清瀉肺火。
- 方藥:清肺飲(黃芩、梔子、桑白皮、杏仁等)加減。
-
肝火犯肺
- 證候:咳引胸脅脹痛,情緒波動時加重,口苦咽乾。
- 治法:清肝瀉肺。
- 方藥:柴胡枳桔湯(柴胡、黃芩、枳殼、桔梗等)合黛蛤散。
-
火鬱肺脹
- 證候:咳嗽氣促,呼吸困難,痰黏壅塞。
- 治法:瀉火開鬱,降氣平喘。
- 方藥:海青丸(青黛、海浮石、瓜蔞仁等)化裁。
-
陰虛火旺
- 證候:乾咳無痰,或痰中帶血,午後潮熱,盜汗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潤肺止咳。
- 方藥:滋陰清化丸(生地、麥冬、知母、貝母等)加減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火咳:泛指因火熱之邪所致的咳嗽,與火嗽同義。
- 火熱嗽:強調熱邪熾盛之咳,臨床多用於描述實火證型。
- 咳嗽:為總稱,火嗽屬其分支,需結合脈證細辨寒熱虛實。
火嗽之治,首重辨明虛實。實火宜直折其勢,虛火當滋養兼清,並需顧護津液,以防熱邪耗傷陰分。歷代醫家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等,均對此證有詳盡論述,可進一步參閱相關典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