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傷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傷風

火傷風為中醫感冒類型之一,屬外感病範疇,其特徵為傷風基礎上兼見燥火證候。此病多因外感風邪,鬱而化熱,或素體陰虛內熱,復感風邪,導致肺衛失調,燥熱內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火傷風的成因與「風邪化火」或「內熱外風」相關。風邪侵襲肌表,若患者體質偏陽盛或陰虛火旺,風邪易從熱化,鬱於肺衛,灼傷津液,表現為燥熱之象。此外,時令燥氣(如秋燥)亦可能加重火熱之性,形成燥火相兼的證候。

臨床表現
火傷風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表證:微惡風寒、頭痛、鼻塞。
  • 燥火證:咽喉腫痛、乾咳少痰、痰黏難咯、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。
  • 舌脈: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乾燥;脈浮數或弦數。

治療原則
以疏風清熱、潤燥利咽為主,常用方劑如《類證治裁》所載之甘桔湯加減(甘草、桔梗、薄荷、玄參、黃芩、前胡、天花粉),其中:

  • 桔梗、甘草:宣肺利咽,緩解喉痛。
  • 薄荷、玄參:疏風清熱,滋陰降火。
  • 黃芩、前胡:清肺熱,化痰止咳。
  • 天花粉:生津潤燥,緩解口乾。

若熱象顯著,可加梔子、連翹以增強清熱之力;咳嗽劇烈者,可配伍桑白皮、杏仁宣降肺氣。

與相關證型鑑別

  • 風熱感冒:以發熱重、惡風輕、涕黃稠為主,燥象較輕。
  • 熱傷風:暑濕季節多見,常伴胸悶、身重等濕滯症狀。
  • 秋燥感冒:專屬秋季,以乾咳、鼻燥、皮膚乾裂為特徵,少見咽喉腫痛。

火傷風的辨證關鍵在於「風邪未解而燥火內生」,治療時需兼顧解表與清潤,避免過用辛溫助火之品。歷代醫家亦強調,此證與患者體質密切相關,臨床須細察陰虛或陽亢之傾向,靈活調整治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