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熱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熱頭痛

火熱頭痛,又稱「火頭痛」,為中醫病證名,屬內傷頭痛之一類,多因火熱之邪上擾清竅,或臟腑積熱上攻頭部所致。其特徵為頭痛劇烈,常伴心煩、面赤、口乾等熱象,病位多與少陽經、陽明經相關,臨床需辨明實火、虛火,以對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火熱:六淫之邪(如風熱、暑熱)侵襲頭部,鬱而化火,循經上擾。
  2. 情志化火: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肝火上炎,燔灼頭目。
  3. 飲食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循陽明經上攻頭面。
  4.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心腎不交,虛熱上擾清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痛特徵:頭痛劇烈,多呈脹痛、跳痛,或痛連耳前後,甚則牽引巔頂。
  • 伴隨症狀:心煩易怒、面紅目赤、口乾口苦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,脈弦數或洪大。
  • 經絡辨證
    • 少陽經火熱:痛在頭側(太陽穴附近),耳前後疼痛,或兼耳鳴。
    • 陽明經火熱:前額頭痛,兼見牙齦腫痛、鼻乾。
    • 肝火上炎:巔頂脹痛,眩暈目赤,易怒脅痛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熱瀉火」為主,依病機不同分而治之:

  1. 清泄少陽火熱
    • 方藥:黃連、山梔、黃芩等,如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  • 經絡:配合少陽經穴(如風池、外關)瀉熱。
  2. 瀉陽明胃火
    • 方藥:石膏、知母、白芷,如白虎湯清胃散
  3. 疏肝瀉火
    • 方藥:龍膽草、柴胡、夏枯草,如龍膽瀉肝湯
  4. 滋陰降火(虛火證):
    • 方藥:生地、玄參、知母,如知柏地黃丸

古籍論述

《醫林繩墨·頭痛》指出:「有心煩頭痛,病出於耳,其絡在於手足少陽二經……治宜黃連、山梔之屬,瀉之則愈。」強調火熱頭痛與少陽經相關,需以苦寒直折其火。此外,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及:「火邪頭痛,雖各經皆有,然獨陽明、少陽為最。」說明陽明、少陽二經為火熱頭痛之常見病位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風寒頭痛:痛兼惡寒、鼻塞,脈浮緊,無熱象。
  • 痰濁頭痛:頭重如裹,胸悶嘔惡,苔白膩。
  • 血瘀頭痛: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舌紫暗。

火熱頭痛之辨證,重在區分實火與虛火,並結合經絡循行定位,方能精準用藥,收效迅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