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熱喘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火熱喘急
病證名,出自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要訣》,又稱火喘。此證以喘急氣促為主要表現,伴隨口乾舌燥、面赤唇紅等熱象,多因火熱之邪鬱滯於肺胃,導致肺氣壅塞不宣,痰熱互結,阻滯氣道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肺熱壅盛:外感風熱或內生火邪上犯於肺,肺失清肅,氣機上逆而喘。
- 胃熱熾盛: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內熾,上熏於肺,或熱結腸胃,腑氣不通,肺氣不得下降。
- 痰熱互結:火熱煎熬津液成痰,痰熱膠結,阻塞氣道,加重喘促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呼吸急促,甚則張口抬肩,喘息有聲。
- 兼症:
- 肺熱為主:咳嗽痰黃黏稠,咽喉腫痛,鼻翼煽動。
- 胃熱為主:煩渴引飲,口臭便秘,舌紅苔黃燥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或黃燥,脈滑數或洪大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肺熱喘急
- 病機:火熱鬱肺,肺失宣降。
- 治法:清肺泄熱,化痰平喘。
- 方藥: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以黃芩、梔子清肺熱,薄荷、連翹宣透鬱火,大黃通腑泄熱。
-
胃熱喘急
- 病機:陽明胃熱上衝,肺氣不降。
- 治法:清胃瀉火,通腑降氣。
- 方藥:涼膈白虎湯(《醫宗金鑑》),合石膏、知母清胃火,大黃、芒硝通腑導滯,佐以杏仁、桑白皮降氣平喘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肺與大腸相表裏:胃熱便結時,肺氣不降,通瀉大腸可助肺氣肅降,故方中常配伍大黃、芒硝等瀉下藥。
- 火性炎上:火熱之邪易擾動氣機,治療需注重清降,如石膏、代赭石等重鎮降逆之品。
- 痰熱關係:痰因熱生,熱因痰熾,故清熱同時需化痰,如瓜蔞、貝母、竹瀝等。
此證屬實熱喘證,與虛喘(如腎不納氣)有別,臨床需詳辨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