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氣不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氣不調

火氣不調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泛指人體內「火」與「氣」的平衡失調,表現為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其中記載:「凡人火氣不調,舉身蒸熱」,又言:「火去則身冷」,揭示火氣的盛衰直接影響體溫調節與生理機能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火與氣的關係

    • :屬「陽」之範疇,為生命活動的動力,可分為「少火」(生理之火,溫煦臟腑)與「壯火」(病理之火,耗傷陰液)。
    • :推動、溫煦、防禦等功能的總稱,與火相輔相成。氣滯可化火,火盛亦能耗氣,形成「氣火同病」。
  2. 病理表現

    • 火氣偏盛:多因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,或外感熱邪,導致「陽亢化火」。症見身熱煩躁、口乾咽痛、面赤頭痛,甚則吐血衄血。
    • 火氣偏衰:常因陽氣虛弱或久病耗傷,呈現「少火不足」。症見畏寒肢冷、精神萎靡、代謝遲緩,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述「火去則身冷」之狀。
  3. 與臟腑的關聯

    • 心火亢盛:心煩失眠、舌尖紅赤。
    • 肝火上炎:目赤易怒、脅痛口苦。
    • 脾胃火熾:消穀善饑、口瘡便秘。
    • 肺氣虛火:乾咳少痰、氣短聲低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」,強調火過盛反噬元氣,而適度的火(少火)能化生能量。後世醫家如朱丹溪進一步闡述「氣有餘便是火」,指出氣機鬱滯可轉化為實火。

火氣不調的辨證需結合四診,區分虛實。實火宜清泄(如黃連解毒湯),虛火當滋陰降火(如知柏地黃丸),氣虛火衰則需溫補(如附子理中湯)。此病理機制亦反映中醫「陰陽平衡」的核心思想,臨床須細審火氣之動態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