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布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布針
布針為中醫針具之一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又稱「巾針」。據《類證本草》所述,布針乃縫布所用之大針,其形制與用途與巾針相類,屬古代九針之延伸應用。
於中醫理論中,布針之形制偏粗長,針體堅韌,適於淺刺或挑治。其設計源於古代生活用具,後漸融入醫療實踐,用於特定技法,如「刺絡放血」或「挑針療法」,以通調局部氣血。相較於毫針之細柔,布針更強調「開瀉」之力,契合《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之理,針對瘀滯、痺證等實邪蘊結之症。
歷代醫家對布針之應用,多結合材質與技法論述。古時以鐵、銅製成,今則多用不鏽鋼,然其核心仍在於「以針為導,通而瀉之」。與現代針灸強調的「得氣」不同,布針操作更重「速刺疾出」,屬瀉法範疇,尤常見於民間療法或特定流派。
此針具之命名,反映中醫「取象比類」思維——「布」喻其寬扁,「針」示其鋒利,暗合「剛柔相濟」之效。然隨針灸學演進,當代臨床多以毫針為主,布針漸少用,然於古籍與地方傳統中,仍可見其蹤跡,為研究古代針法演變之重要線索。
(註:巾針條可參見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九針十二原篇,所述「巾針」形似布針,主瀉血熱,二者或為同源異名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