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氣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火氣」為人體內「火熱之氣」的統稱,屬「六淫」中「火邪」的範疇,亦與「陽氣過盛」或「氣機鬱滯化火」密切相關。其概念源自《內經》對「火」與「熱」的論述,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進一步闡明:「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」,強調火邪即便輕微,仍能內蘊生變,耗傷陰津,擾動氣血。

火氣的形成與分類

  1. 實火與虛火

    • 實火:多因外感熱邪、飲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過極(如鬱怒化火)所致,表現為面赤、口舌生瘡、煩躁、便秘、脈洪數等。
    • 虛火:常因陰液虧損,陽氣相對偏亢而生,如腎陰不足導致的「陰虛火旺」,症見潮熱盜汗、咽乾顴紅、舌紅少苔等。
  2. 五臟之火
    火氣可依臟腑病位細分,如:

    • 心火:口舌生瘡、失眠多夢。
    • 肝火:目赤頭痛、急躁易怒。
    • 肺火:咳嗽痰黃、咽喉腫痛。
    • 胃火:牙齦腫痛、消穀善饑。
    • 腎火(相火妄動):多與虛火相關,如夢遺、耳鳴。

火氣的致病特點

  • 炎上趨外:火性燔灼,易見頭面、五官熱症,如目赤、喉痛。
  • 耗氣傷津:火熱迫津外泄,導致口渴、尿赤、便秘。
  • 生風動血:火盛可引動肝風(如高熱抽搐),或迫血妄行(如衄血、發斑)。

中醫對火氣的調治理論

  • 清熱瀉火:針對實火,常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苦寒藥直折火勢,如「黃連解毒湯」。
  • 滋陰降火:虛火當補陰配陽,如「知柏地黃丸」滋腎陰、清虛熱。
  • 引火歸元:若虛陽浮越,需以肉桂等溫下藥導火下行,恢復陰陽平衡。

火氣之辨證需結合四診,區分表裏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