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逆

病證名,出自《傷寒論》,指因誤用火法(如燒針、熏、熨、灸等)治療,導致人體陰陽失調而產生的變證。此類誤治不僅未能祛除病邪,反因火熱之性擾動氣血,耗傷津液,甚至損及陽氣,引發一系列複雜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火逆之證多因醫者辨證失誤,對外感熱病或陰虛內熱之體誤施火法所致。《傷寒論》指出,火法本為溫通散寒之用,然若用於不當之證,如太陽表證未解或裏熱已盛時,火熱之邪與體內病邪相搏,可導致:

  1. 亡陽:火迫劫汗,過度發汗使陽氣隨津液外泄,如《傷寒論》所言「亡陽必驚狂」,表現為心神浮越、煩躁不安。
  2. 傷陰:火熱之性灼耗津液,致陰虛內熱,甚則陰不斂陽,虛火上炎。
  3. 熱擾心神:火邪內攻,上擾心包,可見譫語、驚癇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火逆證候多端,依誤治程度及體質差異而異,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陽氣浮越:驚狂、臥起不安、煩躁。
  • 津液虧損:口乾咽燥、小便不利。
  • 熱邪內陷:發熱不退、譫語、胸滿。
  • 氣血逆亂:吐血、衄血(如《傷寒論》「火邪內攻,迫血妄行」之描述)。

經典方劑

《傷寒論》針對火逆提出相應治法,如:

  •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:用於火劫亡陽、心神浮越之證,以桂枝湯去陰柔之芍藥,加龍骨、牡蠣鎮攝安神,蜀漆化痰逐飲。
  •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:主治火逆下後復燒針,心陽受損而煩躁者,重在溫復心陽、鎮斂心神。

歷代醫家見解

清代柯琴於《傷寒來蘇集》註解:「以火迫劫汗,並亡離中之陰,此為火逆矣」,強調火法誤用不僅傷陽,亦損心陰(離卦屬火,喻心)。明代張景岳則指出,火逆之變證需辨明虛實,虛者救陽固脫,實者清熱瀉火。
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
火逆部分症狀類似於過度熱療或燒灼刺激引發的應激反應,如脫水、電解質紊亂或神經興奮性增高。然中醫更重視整體陰陽失衡的調節,非僅對症處理。

火逆一證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核心,警示治療須契合病機,避免「虛虛實實」之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