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癩

火癩為中醫病名,屬麻風病之一類,其特徵為皮膚瘡瘍狀如火燒,故名。此病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,歸於「風病諸候」範疇,後世醫家多沿襲其說,並補充臨床所見。

病因病機

火癩之發,主因風邪毒氣內侵,深伏心經,與氣血相搏,鬱而化火,燔灼肌膚。心主血脈,火毒熾盛則血熱妄行,外發為瘡;風性善行,故毒邪流竄,致瘡瘍遍佈。日久毒邪沉痼,侵蝕筋骨,則見肢節損壞,甚則斷裂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皮膚現赤色斑塊或丘疹,形如火焰灼痕,大小不一,或散在或簇集,觸之痛熱。隨病情進展,瘡面漸潰爛流膿,邊緣隆起,周圍皮膚麻木不仁。若毒邪上攻頭面,則毛髮脫落,眉睫稀疏;深入經絡,則肢體攣急,關節變形。晚期可見「獅面」(面部結節堆疊)、指趾萎縮等瘤型麻風典型徵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血熱毒熾證:瘡色鮮紅,灼痛劇烈,伴口乾舌絳,脈洪數。
  2. 濕毒蘊結證:瘡面糜爛滲液,周邊水腫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氣血兩燔證:瘡色紫暗,潰久不斂,兼身熱夜甚,舌質黯紅。
  4. 正虛毒戀證:瘡面晦暗,肢節萎廢,形瘦神疲,脈細弱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治火癩,首重解毒透邪,兼調氣血:

  • 清熱涼血:選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加減,以瀉心經火毒。
  • 祛風除濕:用苦參湯、蒼朮膏外敷,或內服換肌散(《外科正宗》方)。
  • 活血通絡:晚期肢節變形者,予大活絡丹合當歸拈痛湯。
  • 扶正托毒:正氣虧虛者,投補中益氣湯合四妙勇安湯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火癩者,遍身如癩,皮色赤爛……由心火妄動,血熱沸騰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其「毒深在髓」,強調內外合治。此病與現代醫學「晚期瘤型麻風」相近,然中醫更注重從風、火、毒、虛等病機層次辨治,體現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特色。

火癩屬頑疾,古籍多謂「難愈」,然通過分期論治、內外兼施,可緩解症狀,控制病情進展。其理論與治法,亦反映中醫對慢性瘡瘍類疾病的獨特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