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廓

火廓為中醫眼科八廓之一,又稱「離廓」、「離火廓」、「抱陽廓」或「胞陽廓」,其理論源自《銀海精微》,並以自然界物質現象(如八卦中的「離」卦象徵火)為命名依據。歷代醫家對火廓的具體定位與臟腑歸屬見解不一,然多與心、小腸及目部特定區域相關聯,以下分述之:

一、定位與臟腑絡屬

  1. 《審視瑤函》
    以氣輪(白睛)上血脈絲絡為辨識依據,提出:「離屬正南,絡通小腸之腑,臟屬於心。」強調火廓與心、小腸的經絡聯繫,心主血脈,其氣通於目,故血絡變化可反映心與小腸之病變。
  2. 《醫宗金鑑·眼科心法要訣》
    明確指出:「內眥(大眥)屬離火」,即血輪所在(內眥上方)。血輪在五輪學說中屬心,而心與小腸相表裡,故輪主心病、廓主小腸病。臨床辨證時,若火廓異常,需考量心火亢盛或小腸濕熱上擾等病機。
  3.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
    進一步擴展其範圍,認為火廓涵蓋「大小眥」,即內外眼角區域,仍歸屬心所主。
  4. 《張氏醫通》
    提出「命門之府為火廓」之說,然未明確標示其具體位置,屬理論性闡述。
  5. 陳達夫《中醫眼科六經法要》
    主張火廓位於白睛正上方,直接絡屬小腸。此說異於傳統內眥定位,反映學派見解之差異。

二、生理與病理聯繫

火廓以「火」為象,對應心之五行屬性。心為君主之官,主血脈而藏神,其火宜降;小腸主泌別清濁,若心火下移小腸,可致小便赤澀。目為宗脈所聚,火廓異常常見以下表現:

  • 實證:目赤腫痛、血絡怒張、胬肉攀睛,多因心火上炎或小腸濕熱熏目。
  • 虛證:血輪淡白、乾澀昏花,或見心陰不足、虛火內擾之候。

三、歷代學說差異與臨床應用

火廓定位分歧,或主內眥、或言白睛上方,然其核心不離「心—小腸—目」之關聯。診療時需綜合四診,如:

  • 察血絡色澤、形態以辨寒熱虛實;
  • 參合舌脈(如舌尖紅、脈數)及二便(小便短赤)等全身證候;
  • 結合五輪八廓理論,釐清病位在臟在腑。

歷代醫家對火廓的詮釋各有所本,然皆強調局部與整體的統一性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法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