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禁

病證名,首見於《痘疹經驗良方》,屬中醫「禁瘡」範疇之一。此證多發於痘疹初起階段,患兒症見惡寒發熱,若誤用火熏烤衣被,或將病人置於過熱環境中,導致皮膚腠理乾燥閉塞,痘毒鬱滯不得外透。此類患者常兼氣虛體質,因正氣不足,無法鼓動毒邪外出,致痘毒蘊結於皮腠之間,隱伏難發。臨床表現為痘點隱現皮下,隱約可見紅斑,卻無明顯痘粒隆起(無頭無腳),或僅於四肢、頭面零星透發少量痘疹,餘痘仍陷伏皮下,難以起脹成形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痘疹發病需賴「氣血暢達,毒從外解」。火禁之成因,一則因外熱迫劫津液,使皮毛焦枯,腠理閉塞;二則因氣虛無力托毒,致邪毒內陷。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》亦指出:「火逼毒陷,氣弱難托」,強調此證虛實夾雜之特性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外治法:以疏風開腠、透毒外達為原則。傳統多用水楊梅荊芥等辛散透表之品煎湯溫浴,藉藥力與溫熱之氣協同開泄毛孔,助痘外透。
  2. 內服方:首選升麻葛根湯(升麻、葛根、芍藥、甘草)。方中升麻升陽透表,葛根解肌生津,二者相配能鼓舞氣機、疏解鬱毒;佐芍藥和營斂陰,防升散太過;甘草調和諸藥。若氣虛明顯,可酌加黃芪、人參以增益氣托毒之效。

古籍佐證
《痘科類編釋意》提及:「火禁之痘,熱鬱皮裏,宜解肌透表,不可妄用寒涼。」說明治療需注重「透發」而非清降,避免冰伏邪氣。此外,《瘍醫大全》亦載類似案例,強調「氣虛火鬱」為本證關鍵,用藥需標本兼顧。

鑑別要點
火禁需與「水禁」(過用冷水致痘毒內凝)、「風禁」(風邪閉表致痘不透)等禁瘡證型區分。其特徵在於「火鬱」與「氣虛」並見,皮膚乾燥而痘隱不顯,與他證之寒凝、風束病機有異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因誤治致變」的辨證思維,亦凸顯外治法與內服藥並用之重要性,臨床需審因論治,以復氣機升降、透毒外出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