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劫

火劫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熱性病誤用溫熱療法(如燒針、艾灸、熏熨等火法)而導致病情惡化的病理現象。此概念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於〈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〉篇中明確指出:「太陽病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,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。」此段描述揭示了火劫的核心病機——外感風熱之邪本應辛涼解表,卻誤用火法強發其汗,致使火熱與風邪相搏,擾亂氣血運行,甚則灼傷陰液,引發變證。

病機與表現

火劫之變證多因「兩陽相熏灼」所致:

  1. 熱極生變:外感風邪屬陽,火法亦屬陽熱之性,兩者相合則熱勢熾盛,耗傷津液,可出現高熱、煩躁、譫語等陽明腑實證,或見身目發黃(熱瘀互結,熏蒸膽汁外溢)。
  2. 血氣逆亂:火法迫汗外出,導致「血氣流溢」,營衛失調,輕則皮膚潮紅、疹癢,重則衄血、發斑(熱迫血妄行)。
  3. 陰津虧損:火劫傷陰,常見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,甚則筋脈失養而見抽搐(熱極生風)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火逆:廣義指誤用火法引起的變證,火劫屬其中一類,專指熱病誤火。
  • 劫陰:火劫的後果之一,強調陰液耗傷,但火劫更涵蓋氣血、經絡的整體病理變化。

古籍論述拓展

《傷寒論》另載火劫致「腰以下重而痹」或「驚狂、臥起不安」,反映火熱之邪可隨經絡內陷,或上擾心神。後世醫家如柯琴註解:「火劫之害,甚於誤下」,凸顯其對正氣的劇烈損傷。

此類誤治提示中醫「辨證施治」之核心——熱病當忌溫燥,需嚴格遵循「熱者寒之」的治則,後世溫病學派更發展出清熱透表、存陰保津等法以補仲景未盡之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