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黃

火黃為中醫三十六黃之一,屬黃疸病證範疇,其特徵為患者周身膚色呈現火紅色,並伴隨特定體徵。此病名首載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,書中詳述其臨床表現與治法,後世醫家亦多沿用其論述。

病因病機

火黃之成因,多與濕熱熾盛、火毒內蘊有關。濕熱鬱蒸於血分,外發於肌膚,故見遍身如火色;若熱毒深重,則進一步灼傷血絡,形成赤點或紫黑斑點。中醫認為,此病機與肝膽濕熱、脾胃運化失常密切相關,邪毒壅滯三焦,氣血運行受阻,因而發為黃疸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患者全身皮膚呈現火紅色,為熱毒外顯之象。
  2. 特徵性體徵:兩腋下出現赤色點子,形如粟米或麥麩,其色或紫或黑。據《太平聖惠方》記載,若紫色多而黑色少,提示熱毒尚可清解,病屬可治;若黑色多而紫色少,則為熱毒深重,血絡瘀阻甚者,預後較差。
  3. 危重徵兆:若赤點轉為純黑,或遍佈全身,多屬病情惡化,邪陷血分,正氣衰敗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外治法
    • 烙法:以火烙腳心、背心、手心、百會、下廉等穴位,藉溫通之力開泄鬱熱,引毒外透。此法為古代特色療法,現代臨床已少用。
  2. 內服方藥
    • 紫草湯:適用於無黑點者,以紫草清熱涼血、解毒透疹為主藥,佐以黃連、梔子等清熱化濕之品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黃等涼血解毒。
    • 辨證加減:若濕重者,配伍茵陳、茯苓;瘀血明顯者,加丹參、赤芍。

與其他黃疸的鑒別

火黃屬陽黃範疇,與陰黃之身目黃染、色晦暗者不同。其與「急黃」(熱毒暴發)亦有區別:急黃多見高熱神昏,病情驟急;火黃則以膚色火紅、赤點遍身為特徵,病程相對緩進。

古籍補充

除《太平聖惠方》外,《聖濟總錄》亦提及火黃,強調「熱極則色赤」,並載有針灸療法,如刺絡出血以瀉熱毒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歸納火黃為「血分熱毒」,治法注重涼血散瘀。

火黃一證,雖臨床少見,然其辨治體現中醫「審證求因」之特色,結合外治與內服,標本兼顧,對後世溫病學說中「熱入血分」的理論亦有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