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罐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罐氣

火罐氣,又稱「拔火罐法」,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最早記載於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卷二,屬「火罐法」之古稱。此法以罐為器,藉燃火或抽氣形成負壓,吸附於體表特定部位,使局部氣血流通,達到祛邪扶正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火罐氣之作用機理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。人體經絡內聯臟腑,外絡肢節,若氣血運行不暢,則易生瘀滯,引發疼痛或疾病。火罐氣透過負壓吸力,刺激經絡腧穴,可達到以下效果:

  1. 行氣活血: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消散瘀滯,改善「不通則痛」之症。
  2. 祛風散寒:透過溫熱與吸拔之力,驅散風寒濕邪,常用於風濕痹痛、外感風寒等證。
  3. 疏通經絡:調節經氣,平衡陰陽,尤適用於經絡阻滯所致之麻木、脹滿。

操作方式

傳統火罐氣多以竹罐、陶罐或玻璃罐為工具,其法有三:

  1. 火罐法:以火焰短暫加熱罐內空氣,快速覆於皮膚,利用冷卻後之負壓吸附。
  2. 抽氣法:現代多用抽氣罐,以器械直接抽空罐內空氣,操作更為精準。
  3. 閃罐法:反覆吸拔同一部位,適用於淺層邪氣滯留之證。

適應證候

火罐氣廣泛應用於多種中醫病證,如:

  • 痹證:風濕性關節炎、肩頸腰背疼痛。
  • 外感表證:風寒感冒初起,頭痛鼻塞。
  • 氣滯血瘀:肌肉勞損、跌打損傷之局部腫痛。
  • 脾胃不和:配合腹部穴位,調理脹滿、消化不良。

與其他療法之區別

火罐氣與針灸、推拿同屬外治,然其專注於「吸拔」之力,與針刺之「通」、推拿之「動」相輔相成。清代醫家趙學敏於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特別指出,火罐氣可「引毒外出」,尤善治癰疽瘡毒,顯其獨特價值。

此術歷經千年演變,至今仍為中醫臨床常用之法,體現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中醫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