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布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布氣
布氣為氣功術語,指修煉者通過調動自身內氣,向外發放以治療他人疾病,屬於道教氣功療病法之一。此術自古流傳,漢魏時期已有方士、道士運用外氣治病,隋唐以後更發展為系統化的「布氣法」,並衍生出遠距離治病的「遙禁法」。
歷史淵源
據《抱朴子內篇》記載,發放外氣治病之術早見於民間修道者之間。隋唐氣功典籍如《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》、《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》、《胎息秘要歌訣》等,均詳述布氣之具體方法。宋代以後,內丹學興起,布氣療法漸少見於正統道書,然民間道士仍有傳承,如《東坡志林》載,道士李若之曾為蘇軾之子蘇迨布氣,使其「腹中如初日所照溫溫」,可見其效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運行通暢則健康,若氣滯、氣虛或氣亂,則易致病。布氣療法即透過施術者調和自身氣機,將精純之氣傳導至患者體內,以疏通經絡、平衡陰陽。此術與針灸、導引等同屬「調氣」範疇,皆以氣為媒介調理身心。
操作方法
- 調息凝神:施術者須先靜心調息,使內氣充盈,再以意念導引外放。
- 發氣途徑:或透過手掌勞宮穴發放,或以全身氣場籠罩患者,視功法流派而異。
- 辨證施治:依患者體質與病症,調整布氣之強弱、性質(如溫補或清泄)。
文獻記載
除前述道書外,《神仙傳》亦載異人以氣療疾之事,而《攝養枕中方》更強調布氣需「心與氣合」,方能奏效。此類記載反映古人對氣之療效的深刻觀察,亦為中醫外治技術之重要補充。
布氣雖非主流療法,然其結合中醫氣血理論與道家修煉術,體現傳統醫學「治未病」與「整體調和」之思想,值得進一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