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罐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火罐法,又稱拔罐療法,是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「吸筒療法」範疇。其以罐為工具,利用燃火、抽氣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,形成負壓,使罐吸附於體表經絡穴位或病痛部位,達到通經活絡、行氣活血、消腫止痛、祛風散寒等治療目的。
【歷史淵源】 火罐法最早見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,稱「角法」,以獸角製罐用於排膿。唐代王燾《外臺秘要》載竹筒火罐治療癰疽,明代《外科正宗》詳述「煮竹筒法」。清代趙學敏《本草綱目拾遺》正式定名「火罐氣」,指出其能「治風寒頭痛及眩暈、風痹、腹痛等症」。
【作用原理】
- 機械刺激作用:負壓使局部組織充血,刺激經絡穴位,調節臟腑功能。
- 溫熱效應:火罐的熱力可溫通經脈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排毒瀉熱:通過局部毛細血管破裂形成「瘀血」,激發自身溶血現象,促進新陳代謝。
- 調節免疫:刺激可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,提高機體免疫力。
【常用罐具類型】
- 竹罐:傳統材質,輕巧耐熱,多用於水煮法。
- 玻璃罐:透明便於觀察皮膚變化,臨床最常用。
- 陶罐:吸力強但易碎,適合固定部位拔罐。
- 抽氣罐:現代改良,通過活塞抽氣形成負壓。
【操作技法詳解】
- 閃火法
持長鑷夾取95%酒精棉球,擠去多餘酒精後點燃。將火焰迅速伸入罐內中段繞行1-2周後抽出,立即扣罩於施術部位。此法負壓穩定,不易燙傷,為臨床首選。 - 投火法
將酒精棉片點燃後投入罐內,趁火焰旺盛時迅即扣罐。適用於側臥位橫拔,避免燃屑墜落燙傷。 - 架火法
取直徑2-3公分金屬圈或硬質橡膠墊置於穴位,上置酒精棉球並點燃,待火焰達高峰時扣罐。適用于肌肉豐厚處。 - 滴酒法
於罐內壁中段滴1-2滴酒精,轉動罐體使酒精均勻分布,點燃後快速扣罐。需控制酒精量以防流淌。 - 貼棉法
取0.5公分厚脫脂棉片,蘸95%酒精後貼於罐內壁中段,點燃後立即扣罐。注意棉片酒精需適量,避免滴落。
【臨床應用要點】
- 經絡辨證選穴:背俞穴多用於臟腑病證,阿是穴適用於痛證,配合經絡循行取穴。
- 補瀉手法調節:輕吸短留為補,重吸久留為瀉,平補平瀉則中等吸力留罐5-10分鐘。
- 特殊技法應用:
- 走罐:先塗凡士林,罐吸附後沿經絡推拉,適用於腰背肌筋膜病變。
- 刺絡拔罐:三棱針點刺後拔罐,用於瘀血證、熱證。
- 藥罐:罐內煎煮中藥(如羌活、防風),兼具藥物療效。
【適應證候】
- 風寒濕痹:頸肩腰腿痛、關節酸痛
- 呼吸系統:感冒、咳嗽、哮喘
- 消化系統:胃脘痛、腹痛
- 婦科病證:痛經、閉經
- 外科病證:癰疽初起、丹毒
【禁忌部位】
- 大血管分布處(頸動脈、腹股溝)
- 皮膚潰瘍、水腫處
- 五官孔竅部位(目、鼻、口等)
- 孕婦腰骶部、腹部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