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罐

火罐為拔罐療法之主要器具,其形制為口部平整、密閉不漏氣之瓶罐,口徑大小不一,以適應不同部位與病症需求。傳統中醫以燃火排除罐內空氣,形成負壓,使罐體吸附於體表,藉此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達到治病保健之效。

歷史淵源
火罐療法古稱「角法」,最早見於先秦時期,多以獸角製成,後漸發展為竹筒、陶罐等材質。晉代《肘後備急方》已有角法療瘡之記載,至唐代《外臺秘要》更詳述其應用。明清時期,拔罐技術趨於成熟,材質亦擴展至陶瓷、金屬等。近代則普遍使用玻璃罐,因其透明易於觀察皮膚變化,而竹罐與金屬罐仍見於特定療法。

材質與特性

  1. 玻璃火罐:近代最常用,透明度高,便於觀察吸附狀況與皮膚反應,且易於消毒。
  2. 竹罐:傳統材質,質輕且具天然溫潤之性,多用於濕熱療法(如藥罐),可結合煎煮中藥增強療效。
  3. 金屬罐:古代以銅、鐵製成,導熱性佳,但現代較少使用。

作用原理
中醫理論認為,火罐通過負壓吸力,可開泄腠理、驅散外邪,並刺激經絡穴位,調節氣血運行。其作用層面包括:

  • 溫通經絡:負壓與溫熱效協同,化解局部寒濕瘀滯。
  • 活血化瘀:促進氣血流通,改善「不通則痛」之症。
  • 祛邪外出:透過皮膚滲出,引導風寒濕邪外散。

臨床應用
火罐療法廣泛用於痹證(如風濕痛)、外感風寒、肌肉勞損及氣滯血瘀等症。依手法不同,可分為:

  • 留罐:吸附後留置10-15分鐘,適用於寒證與瘀證。
  • 走罐:罐體塗抹潤滑劑後滑動,多用於面積較大之部位。
  • 閃罐:快速反覆吸附拔起,以刺激淺表氣血。

火罐療法為中醫外治重要手段,其設計與應用緊扣中醫整體觀念,結合辨證施治,方能發揮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