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火疳
病名
火疳,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又名「火瘍」,屬中醫眼疾範疇。此病多因火毒之邪侵襲白睛(即眼白部分),邪熱鬱結,滯留成疳。其特徵為白睛深層出現暗紅色隆起顆粒,初期形如椒瘡或石榴子,小而圓,或呈橫長橢圓狀,似赤豆大小,後漸增大(《審視瑤函》)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火疳多與肺熱亢盛、肝火上炎或陰虛火旺有關。肺主氣,開竅於鼻,其經脈連目系;若肺熱壅盛,熱毒上攻白睛,則氣血瘀滯,發為火疳。此外,肝經風熱或情志鬱結化火,亦可循經上擾目竅,導致白睛紅赤腫痛。若病情遷延,火毒深陷,可能波及黑睛(角膜)或瞳神(瞳孔),甚至影響視力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白睛深部凸起暗紅色結節,按之疼痛,周圍血絡怒張。
- 自覺症狀:患眼灼熱刺痛,羞明流淚,視物模糊,嚴重者痛連頭額。
- 病程演變:初期結節色紅赤,日久轉為暗紫;若火毒熾盛,可伴見黑睛邊緣混濁或瞳神緊小。
辨證分型
- 肺熱亢盛:結節鮮紅,疼痛劇烈,兼見咳嗽咽痛、舌紅苔黃。
- 肝火上炎:目赤頭痛,急躁易怒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- 陰虛火旺:結節隱隱,反覆發作,伴口乾舌燥,五心煩熱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熱解毒,涼血散結為主,方用《洗心散》加減(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赤芍等)。
- 肺熱盛者,合《瀉白散》清肺瀉火;
- 肝火旺者,加龍膽草、梔子以清肝瀉火;
- 陰虛者,佐以知母、生地滋陰降火。
- 外治法:可點《五膽膏》(熊膽、鱉膽等)以清熱消腫。
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火疳乃「火邪結聚」所致;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描述其形狀與發展,並強調「久而不治,恐傷瞳神」,提示本病需及早治療,以防變生他證。
現代對應疾病
火疳與西醫「鞏膜炎」相似,尤其以結節性鞏膜炎為典型表現。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辨證,針對火毒根源調理,兼顧局部化瘀散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