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呃

病證名,見於《證治匯補·呃逆》,又稱熱呃,屬中醫呃逆證型之一,主因體內火熱之邪上衝,擾動膈肌,致氣機逆亂而發。其特徵為呃聲洪亮有力,頻作不止,常伴口乾舌燥、面赤煩熱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等熱象,舌質紅,苔黃燥,脈象多滑數或弦數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火上逆:多因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久化火,胃火熾盛,循經上衝膈間,擾動氣機。
  2. 肝火犯胃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化火,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,氣逆作呃。
  3. 肺熱壅盛:肺中積熱,失於肅降,熱邪下迫,間接影響胃氣上逆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主症:呃逆聲高急促,連續不斷,遇熱加重。
  • 兼症:口渴喜冷飲、口臭、牙龈腫痛、胸膈灼熱感。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。

治療原則
清熱降火、和胃止呃為主,依病機選方:

  • 胃火熾盛:可用竹葉石膏湯加減,清胃瀉火。
  • 肝火犯胃:選用左金丸旋覆代赭湯,疏肝瀉熱,降逆止呃。
  • 肺熱壅盛:配合瀉白散,清肺熱以助胃氣下行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熱呃之證,聲響而頻,治當清火為先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:「火呃者,必內熱之極,或胃火或肝火,當辨其源而瀉之。」

此證需與寒呃氣滯呃等鑑別,後者呃聲低弱、得溫則減,治法迥異。臨床須詳察病機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