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丁

火丁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十三種疔腫之一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其特徵為局部皮膚灼熱腫痛,狀如湯火燙傷,疔頭顯現黑靨,周圍伴隨皰漿或赤粟米樣疹點,屬熱毒蘊結、火邪熾盛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火丁之成因,多因外感火熱之邪,或內生積熱,毒聚肌膚所致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指出,疔瘡多由「臟腑火毒,結聚而成」。火性炎上,其毒熾烈,故發病急驟,局部呈現紅腫焮痛,甚則化腐成膿。若火毒內攻,可擾亂營血,引動肝風,稱為「疔毒走黃」,屬危候。

臨床表現

火丁初起如粟米,頂端凹陷呈黑色,周圍皮膚赤紅,伴隨灼痛感,繼而腫勢擴散,邊緣起皰,內含黃濁漿液。若熱毒熾盛,可伴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全身症狀。

治法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為主,方選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或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。若熱入營血,可加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涼血散瘀。
  2. 外治:早期可敷如意金黃散(《外科正宗》)以清熱消腫;若已化膿,則需切開排膿,外摻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提膿去腐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疔瘡初起如疥,形小根深,頂有黑靨,四畔赤腫,或透黃膿。」強調火丁之特徵與熱毒之性。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闡述,此證「宜速瀉火毒,遲則毒氣內攻」,凸顯治療之急迫性。

火丁之辨治,需緊扣火毒病機,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分階段施治,以達清解透邪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