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喘

病證名,屬中醫喘證之一,因痰火熾盛上沖,肺失肅降所致。臨床以氣喘粗促、痰鳴有聲為主要特徵,又稱「火炎上喘」、「火炎肺胃喘」或「炎熱喘急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火內蘊: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痰熱,積於胃腑,上犯於肺。
  2. 肺胃火盛:胃有實火,火性炎上,與痰相搏,壅滯胸膈,阻礙肺氣宣降。
  3. 衝脈之火上逆: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或衝脈之火上沖,燔灼肺金,致氣逆而喘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氣喘急促,呼吸粗重,甚則痰鳴有聲。
  • 喘症時輕時重,進食後稍減,食畢復作(戴元禮《丹溪心法》云:「火炎上喘者,乍進乍退,得食則減,食已則喘。」)。
  • 可伴見胸悶煩熱、面赤口乾、痰黃黏稠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痰火證候。

辨證論治

治則:清泄肺胃,滌痰降火。
常用方劑

  • 導痰湯(《濟生方》):主治痰火壅盛,胸膈痞滿,痰多氣逆。
  • 白虎湯(《傷寒論》)加枳殼、黃芩、瓜蔞仁:清瀉肺胃實火,兼化痰通腑。
  • 瀉白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合溫膽湯:適用於痰熱壅肺,兼見咳嗽痰黃者。

相關文獻記載

  • 《醫林繩墨·喘》指出火喘因「痰火上行,氣粗而盛」。
  • 《東醫寶鑑·喘》補充:「火喘亦有衝脈之火上逆所致」,提示腎陰虧虛或衝脈失調亦可引發此證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寒喘:喘促氣短,痰白清稀,遇寒加重,屬寒痰伏肺。
  • 虛喘:氣喘聲低,動則尤甚,多因肺腎氣虛,攝納無權。

火喘屬實熱證,治療當以清熱化痰為先,使火降痰消,肺氣得降,則喘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