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沖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沖眩暈

病證名,指因火邪上擾清竅所致的眩暈證候,屬中醫「內傷眩暈」範疇。其發病急驟,多因情志過極、飲食不節,或勞倦內傷,導致火熱內生,上沖頭目,擾亂清陽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實火上沖:多因肝鬱化火,或嗜食辛辣厚味,積熱化火,火性炎上,直沖巔頂,擾亂神明。
  2. 陰虛火旺:腎陰虧虛,水不制火,虛火內生,上炎頭目。
  3. 虛陽上浮:腎陽虛衰,陰寒內盛,逼迫殘陽浮越於上,形成上熱下寒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突然昏仆,眩暈劇烈,甚則不省人事,片刻後自行甦醒,醒後如常,或伴耳鳴、面赤、口苦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實火證:煩躁易怒、頭痛目赤、尿黃便秘,舌紅苔黃,脈洪數有力。
    • 陰虛證:潮熱盜汗、心悸失眠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虛陽證:面色浮紅、下肢畏冷、尿清長,脈浮大無力,重按空虛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實火上沖

    • 治法:清瀉肝火,降逆止暈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梔子清肝散(梔子、丹皮、柴胡、黃芩等):清肝瀉火,適用於肝鬱化火之眩暈。
      • 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等):專治肝膽實火上炎,症見頭痛目赤、耳聾脅痛。
  2. 陰虛火旺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養心安神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天王補心丹(生地、麥冬、五味子等):滋陰清熱,適用於心腎陰虛、虛火擾神之眩暈。
      • 知柏天地煎(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天冬):滋腎陰、瀉相火,針對陰虛火旺之頭暈耳鳴。
  3. 虛陽上浮
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引火歸元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八味腎氣丸(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茱萸等):補腎助陽,適用於腎陽不足、虛陽浮越之眩暈,症見面赤而足冷、脈浮大無根。

相關理論

  • 與臟腑關係:本病與肝、腎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火邪易循肝經上逆;腎為水火之宅,陰陽失調則虛火或浮陽上擾。
  • 與經絡聯繫:足厥陰肝經「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」,火邪可沿經上沖,故發為巔頂眩暈。

此證需與「痰眩暈」、「氣虛眩暈」等鑑別,關鍵在於辨明火邪性質(實火、虛火、浮陽)及兼夾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