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赤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赤瘡

火赤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皮膚瘡瘍之一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。其特徵為體表突發紅赤色大皰,皰內含漿液或膿液,破潰後黃水淋漓,伴隨焮熱、疼痛及搔癢,嚴重者可蔓延全身。此病多因內外火邪交熾所致,與心火亢盛、暑熱伏肺或濕熱蘊結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火妄動:情志內傷或過食辛熱,致心經火毒熾盛,外發肌膚。
  2. 暑火伏肺:盛夏感受酷暑火邪,邪熱內侵肺經,鬱而化毒,外透皮表。
  3. 濕熱搏結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與熱相合,熏蒸肌腠,發為皰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皮膚驟生紅赤皰疹,大小不一,皰壁薄而透亮,內含潦漿或膿液,周圍皮膚焮紅腫脹。
  • 潰破期:皰破後滲出黃色黏液,浸淫成片,痛癢交加,若染毒則化膿糜爛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見發熱、煩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熱象。

辨證論治

1. 內治法

  • 熱毒熾盛:以清心瀉火、解毒透邪為主,方用 解毒瀉心湯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)。
  • 濕熱偏重:兼見皰液黏稠、糜爛滲液,宜健脾利濕、清熱解毒,方選 清脾除濕飲(白朮、赤茯苓、澤瀉、黃芩等)。

2. 外治法

  • 未潰期:以清涼拔毒為要,可用 蝌蚪拔毒散(寒水石、黃連、青黛等研末,冷水調敷)。
  • 已潰期:斂瘡生肌,選用 石珍散(煅石膏、輕粉、青黛等)外撲,或黃柏煎湯溻洗。

類證鑑別

火赤瘡與 天皰瘡 相似,然天皰瘡多因脾虛濕盛,皰壁更鬆弛,且病程纏綿;火赤瘡則發病急驟,熱象顯著,二者治法有別。

此病記載於古籍,現代中醫臨床可參照濕疹、疱疹性皮炎等疾患辨治,然須結合四診詳察病機,對證施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