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布巾兜提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布巾兜提法
布巾兜提法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整復手法,專用於治療頸椎半脫位,載錄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卷一。此法結合器械輔助與人力牽引,透過槓桿原理調整頸椎關節錯位,恢復其正常解剖位置,屬中醫「上骱手法」之一。
操作步驟
- 體位準備
患者取正坐位,坐於低凳上,頭部高度與桌面平齊;術者坐於桌面,雙腳自然垂放於患者雙肩,形成穩定支點。 - 布巾固定
以柔軟布巾兜住患者下頜及枕骨後方(風府穴至啞門穴區域),布巾兩端繞過耳前,於術者頸後繫結,使患者頭部與術者頸部連動。 - 牽引復位
術者雙手扶握布巾結節處,緩慢向上提拉,同時雙腳輕踏患者肩部(肩井穴周圍)向下施力,形成反向牽引。此時,頸椎受縱向拔伸之力,使錯位之關節縫隙張開,配合細微調整,促使半脫位之椎體復歸原位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筋與關節錯縫:中醫認為頸椎半脫位屬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,與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循行相關。布巾兜提法透過牽引調節經筋張力,鬆解「筋結」,使骨節復位。
- 動靜結合:手法強調「柔緩持續」,符合《醫宗金鑒》「法之所施,使患者不知其苦」之原則,避免暴力導致二次損傷。
- 氣血調和:牽引過程中刺激風池、天柱等穴,可疏通局部氣血,緩解因脫位引發的「氣滯血瘀」症狀。
適應症與禁忌
- 適應症:頸椎小關節紊亂、寰樞關節半脫位等,症見頸部活動受限、局部壓痛或牽涉頭痛者。
- 禁忌:頸椎骨折、腫瘤、結核或嚴重骨質疏鬆者禁用。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筋柔骨正」的治療理念,臨床需精準判斷脫位方向與程度,配合觸診(如摸法)確認復位成功與否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仰臥位牽引等變通手法,然布巾兜提法仍為坐位復位之經典代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