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補火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火補火瀉
火補火瀉為中醫灸法術語,屬艾灸補瀉手法之範疇,其理論根基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的治療原則,通過調控艾灸火力與操作方式,以達到溫通經絡、調和陰陽之效。
火補法
火補法主用於虛寒證,其操作特點在於「溫養陽氣,促氣血生化」。具體手法如下:
- 火力溫和:選用艾條或艾炷,燃燒緩慢,熱力滲透持久,使溫熱之氣徐徐內達。
- 操作方式:施灸時,艾火距離皮膚稍遠,或以隔薑灸、隔鹽灸等間接灸法,增強溫補之性。
- 經絡選擇:多取任脈、督脈及脾腎經穴,如關元、氣海、命門等,以培補元氣。
- 作用機理:藉艾火之溫熱,激發人體陽氣,驅散寒邪,適用於陽虛畏寒、氣血不足之證。
火瀉法
火瀉法適用於實熱證或經絡壅滯,其核心在於「疏泄邪熱,通調氣機」。操作要點如下:
- 火力迅疾:艾炷燃燒短促,或快速雀啄灸,使熱力集中而短暫,達到瀉實效果。
- 操作方式:艾火貼近皮膚,或直接灸至局部發紅,甚至短暫灼痛,以開泄腠理。
- 經絡選擇:多取陽明經、少陽經穴位,如合谷、曲池等,以清瀉熱邪。
- 作用機理:通過強刺激宣散鬱火,適用於熱毒壅盛、經絡瘀阻之實證。
理論依據
火補火瀉之法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思想,其區分關鍵在於:
- 補法重「守」:以溫煦為本,促進氣血充盈,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言「火補者,毋吹其火,須待自滅」。
- 瀉法重「行」:以疏導為要,迅速引邪外出,如《靈樞·背腧》載「以火瀉者,速吹其火,散其艾炷」。
此二法雖同屬灸療,然因應病機不同而異其術,為中醫外治法中調理陰陽之重要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