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病結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病結核,乃中醫病證之名,屬痰火為患之候。此證多因腎陰虧虛,相火妄動,灼津成痰,痰火互結,凝聚於皮裡膜外所致。《紅爐點雪》有云:「結核者,相火之所為,痰火之徵兆也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腎水不足,龍雷之火上炎,與痰濁相搏,結聚成形。

此證初起,皮下可觸及結核,形如豆粒,或連珠成串,然皮色如常,不紅不腫,按之微硬,推之可移,痛感不甚明顯。患者多伴見形體消瘦,午後潮熱,夜間盜汗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象細數等陰虛火旺之象。若遷延失治,痰火日熾,可致結核漸大,終至破潰流膿,形成瘻管,久不收口。

其證候演變可分三期:初期多見寒熱往來,狀如瘧疾,面色萎黃,精神倦怠;中期則陰虛症狀顯著,咳嗽咯血,骨蒸潮熱,寢汗淋漓,遺精滑泄;晚期則陰損及陽,形銷骨立,氣短息微,結核潰爛,膿液淋漓,終成虛損重症。

此證與癆瘵(肺結核)有相似之處,然火病結核更強調痰火凝聚之病機,其結核多位於體表,而癆瘵之結核多在肺腑。治療當以滋陰降火、化痰散結為大法,可用知柏地黃丸滋腎清火,合消瘰丸化痰軟堅。若陰虛甚者,可酌加龜板、鱉甲;痰火盛者,宜加貝母、瓜蔞;日久氣血兩虧者,又當兼顧益氣養血。

此證預後與調治早晚密切相關,《紅爐點雪》警示:「凡人病此不知預治,鮮有不致危者。」強調早期滋陰降火以杜痰火之源,中期化痰散結以消既成之核,晚期則需扶正祛邪並施,方有望挽回生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