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火閉

病證名,屬中醫耳疾範疇,指因火邪上炎、壅塞耳竅清道,導致聽力減退或耳悶脹塞之證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火鬱清竅」,多與臟腑實熱、肝膽火熾或三焦鬱火相關,臨床特徵鮮明,須從火邪辨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膽火逆:情志鬱結化火,或過食辛辣,致肝膽經氣火循經上擾耳竅,阻塞清陽之氣。
  2. 三焦鬱熱:上焦心肺火盛,或中焦脾胃積熱,火性上炎,燔灼耳部經絡。
  3. 外感風火:風熱之邪外襲,與內火相搏,壅滯耳部氣血,如《景嶽全書》所言「風火閉者,諸經之火壅塞清道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耳部症狀:聽力驟降或漸聾,耳內脹悶、轟鳴(耳鳴聲如潮湧或機器轟響),甚則耳痛。
  • 全身見證:面赤目紅、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、小便黃赤、大便燥結,舌紅苔黃,脈弦數或洪大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瀉火邪、通竅開閉」為主,依火邪來源選方:

  1. 肝膽實火:用 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等)加減,清肝瀉火,佐以柴胡引經。
  2. 三焦熱盛:選 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連翹等)通腑泄熱,使火從下出。
  3. 風火相搏:合 翹荷湯(薄荷、連翹、牛蒡子等)疏風清熱,輕宣耳竅。

古籍佐證

《景嶽全書》強調此證「必哄哄熇熇,或脹或悶」,屬火邪壅滯之實證,忌用溫補,當急瀉其火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火閉耳聾需辨明臟腑火勢,分經論治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氣閉耳聾:多因氣滯或氣虛,耳竅失養,無火熱之象,治宜調氣通竅。
  • 痰濕閉耳:耳悶如棉塞,苔膩脈滑,需化痰祛濕,如溫膽湯類方。

火閉一證,重在辨明火邪來路,瀉火勿忘疏導氣機,使「火降竅自通」。古籍與臨證經驗均提示,此證屬實熱,治不及時恐火灼陰傷,轉為虛實夾雜之難治耳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