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癍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火癍瘡
火癍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因長期受火烤灼,致使火毒之氣鬱積皮膚,久而形成瘡瘍之症。此病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,其卷九記載:「向火避寒,久炙皮膚,火氣入而成瘡。」明確指出病因乃因長時間近火取暖,火熱之氣侵入肌表,蘊結化毒,發為瘡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火癍瘡之發病,主因「火毒外襲,鬱滯肌膚」。人體腠理受火熱長期熏灼,局部氣血運行受阻,火毒之邪不得外泄,蘊結於皮肉之間,輕則皮膚乾燥皸裂,重則化熱成瘡,甚則潰爛流膿。此病機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熱力燒傷」或「慢性熱損傷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火毒內蘊、氣血失調之病理變化。
臨床表現
火癍瘡多見於長期接觸火源之部位,如手足、顏面等暴露處。初起皮膚發紅、灼熱疼痛,繼而出現乾燥脫屑,或起水皰;若火毒熾盛,則瘡面潰爛,滲出黃水,周邊腫脹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病程遷延者,可因氣血耗傷而見瘡色暗紫、久不收口。
辨證論治
- 火毒熾盛證
症見瘡面紅腫灼痛,水皰密布,或潰爛流黃水,伴身熱煩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數。治宜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外敷黃連膏或清涼膏。 - 氣血瘀滯證
常見於病程較久者,瘡面暗紅不鮮,疼痛隱隱,周圍皮膚乾硬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通絡生肌,方用桃紅四物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赤芍)合托裏消毒散加減,外塗生肌玉紅膏。 - 陰傷餘熱證
瘡口久不癒合,周圍皮膚乾燥脫屑,伴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養陰清熱、潤膚生肌,方選沙參麥冬湯加減,外敷當歸膏以潤澤肌膚。
外治之法
外治以清熱解毒、斂瘡生肌為原則。初期可用金黃散調敷以清熱消腫;若已潰爛,則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散促進瘡口癒合。另可配合針灸療法,取穴如合谷、曲池以瀉火毒,或局部艾灸以溫通氣血。
古籍論述
《外科啟玄》強調火癍瘡乃「火氣入而成瘡」,提示此病與外感火熱之邪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指出:「火瘡之證,因熱毒纏繞,當分虛實。」說明治療須辨明火毒之深淺與正氣之盛衰,虛實分治。
綜上,火癍瘡屬中醫「火毒瘡瘍」範疇,其辨證核心在於火熱之邪與氣血失和,治療當內外兼顧,清解與調養並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