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混睛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混睛障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白睛混濁充血,遮蔽黑睛(烏睛),患者初覺眼癢,繼而疼痛,視物模糊不清之證候。見載於明代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,又名「混睛」、「混障證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經風熱毒邪熾盛,或肝鬱化火,毒風與瘀血上攻於目,凝滯於黑睛表層及白睛之間,致使氣血壅塞,清竅蒙蔽。此外,濕熱內蘊、陰虛火旺等體質,亦可能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白睛混赤:眼白部分充血泛紅,色澤渾濁。
  • 黑睛遮漫:濁障漸侵黑睛,輕者如薄霧,重者如膜覆蓋。
  • 自覺症狀:初期眼癢澀不適,後轉為灼痛畏光,伴淚多眵黏;視力隨病情加重而昏朦,甚者僅辨光影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氣翳」(角膜水腫泛灰白)及「赤膜下垂」(赤脈貫布黑睛上緣)區分。混睛障以白睛與黑睛交界處混濁為主,病勢較深,常涉及角膜實質層,類似西醫「角膜實質炎」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劆洗去瘀:以鋒針輕刺患處周緣,排出瘀血,緩解局部氣血壅滯。
    • 點眼藥:外用「磨障靈光膏」(含爐甘石、冰片等)退翳明目。
  2. 內服方藥

    • 肝經風熱:選用「地黃散」(生地黃、當歸、黃芩、赤芍等)清肝涼血。
    • 瘀血凝滯:合「桃紅四物湯」活血化瘀。
    • 濕熱蘊結:輔以「龍膽瀉肝湯」化濕泄熱。

預後與轉歸
若及時祛瘀通絡、清解肝毒,濁障可逐漸消散;若遷延失治,黑睛久蒙濁障,恐遺留宿翳,影響視力。

(按:本證與「混睛外障」有別,後者多指外感穢毒所致,病位較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