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魂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魂舍
經外穴名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於臍中(神闕穴)兩旁各1寸處,左右各一,共兩穴。此穴屬腹部奇穴,與任脈、足陽明胃經相鄰,氣血運行與脾胃、腸腑密切相關。
主治功能
魂舍穴主要調理腸腑氣機,臨床多用於以下病症:
- 消化系統疾患:如泄痢膿血、腸鳴腹痛、慢性腸炎等,因穴居腹部,可疏調腸道濕熱鬱滯。
- 運化失調:針對消化不良、食積腹脹,能助脾胃升降,促進水穀精微輸布。
- 便秘:對習慣性便秘有通腑導滯之效,尤適用於氣機壅滯或津虧腸燥型便秘。
刺灸法
-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可行平補平瀉法,以調和局部氣血。
- 艾灸:
- 艾炷灸3-5壯,適用於虛寒性腹瀉或脾胃陽虛證。
- 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可溫通腸絡,緩解寒凝氣滯之腹痛。
中醫理論基礎
魂舍穴雖為奇穴,然其名「魂舍」與中醫「五神臟」理論相關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肝藏魂」,而魂舍近肝經分野,或間接調肝疏泄以助脾胃運化。此外,臍周為先天氣血匯聚之處,此穴可視為調節先後天之樞紐,故對腸腑功能失衡有特殊療效。
歷代醫家亦將此穴與「魂門」(膀胱經穴)相區別,後者主調肝魂不寧,而魂舍側重於腑氣不通,體現中醫「臟腑相合」的辨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