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渾身麻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渾身麻木

證名
渾身麻木指患者自覺全身肢體麻木不適,屬中醫「麻木」範疇。此症多因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,或外邪內傷導致營衛運行失常所致。其病機複雜,可涉及氣虛、血虛、痰濕、氣鬱、血瘀等多種因素,臨床需辨證論治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不充

    • 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養不足,導致經絡失養而麻木。《蘭室秘藏》提及「渾身麻木不仁」,多與衛氣不行相關,治宜補氣活血,如神效黃芪湯。
    • 血虛麻木:常見面色蒼白、唇甲色淡,宜養血通絡,用四物湯加生地、紅花、枸杞等。
  2. 痰濕阻絡

    • 痰濕內停,阻遏氣機,痰濁流注肢體則麻木腫脹,或見局部結核如核,色白柔軟。治宜化痰利濕,方用二陳湯加蒼朮、枳殼、黃連等。
  3. 氣鬱血瘀

    • 情志不遂或外傷致氣滯血瘀,經絡不通而麻木,痛處固定,舌質紫暗。宜活血化瘀,如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甘草。
  4. 陽虛濕伏

    • 《張氏醫通》載:「閉眼則渾身麻木,晝減夜甚」,屬陽氣衰弱,濕邪潛伏陰分,宜溫陽化濕,用三痺湯去烏頭,加蒼朮、黃柏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虛麻木

    • 表現:肢體乏力,麻木時輕時重,勞累加重。
    • 治法:補氣行氣,方選四君子湯加厚樸、香附。
  2. 痰濕麻木

    • 表現:麻木伴沉重感,或見局部腫脹,苔白膩。
    • 治法:燥濕化痰,方用五積散或散滯湯。
  3. 氣滯麻木

    • 表現:麻木隨情緒波動,胸脅脹滿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理氣,如開結舒筋湯。
  4. 血瘀麻木

    • 表現:麻木刺痛,夜間尤甚,舌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通絡,方用桃紅四物湯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「因瘀血麻木者,宜活血;因濕痰者,宜化痰利濕」。
  • 《蘭室秘藏》以氣血論治,重視補益衛氣。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補充陽虛濕伏之證,提出晝夜症狀差異之辨證要點。

此症需結合四診,細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