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渾渾焞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渾渾焞焞

渾渾焞焞為中醫經典病狀描述術語,主要表現在聽覺與神識方面的功能障礙。此語源出《黃帝內經》,用以形容患者聽覺失聰、神識昏蒙、反應遲鈍之綜合病態。

經典記載與病機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記載:「心痛耳鳴,渾渾焞焞。」此處將此症與心痛、耳鳴並列,提示其與心腎功能失調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亦云:「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。」表明此症與經脈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認為,渾渾焞焞之形成主要涉及以下病理機制:

  1. 濕濁上蒙: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上蒙清竅,導致耳竅失聰,神識昏蒙。
  2. 肝膽實火:肝膽火熱上炎,擾亂清竅,可致耳鳴耳聾,兼見頭脹目赤等症。
  3. 腎氣虛損:腎開竅於耳,腎精虧虛則耳竅失養,出現聽力減退、頭暈耳鳴。
  4. 痰瘀阻絡:痰濕瘀血阻滯經絡,氣血不能上榮頭面,亦可導致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渾渾焞焞在臨床表現上具有以下特徵:

  • 聽覺障礙:患者自覺耳中嗡鳴作響,或聽力減退,甚則耳聾不聞。
  • 神識昏蒙:頭腦不清,思維遲鈍,反應緩慢,如處雲霧之中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兼頭重如裹,胸悶脘痞(濕濁證);或見口苦咽乾,煩躁易怒(肝火證);或現腰膝酸軟,記憶力減退(腎虛證)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渾渾焞焞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濕濁上蒙型

    • 主要表現:頭重如裹,耳悶耳聾,胸脘痞悶,舌苔白膩
    • 治法:芳香化濁,開竅通絡
    • 代表方劑:藿香正氣散加減
  2. 肝膽火旺型

    • 主要表現:耳鳴如潮,面紅目赤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
    • 治法:清瀉肝膽,降火通竅
    • 代表方劑:龍膽瀉肝湯
  3. 腎精虧虛型

    • 主要表現:耳鳴如蟬,頭暈健忘,腰膝酸軟,舌淡少苔
    • 治法:補腎填精,益髓聰耳
    • 代表方劑:耳聾左慈丸
  4. 痰瘀阻絡型

    • 主要表現:耳聾日久,頭痛固定,舌暗或有瘀斑
    • 治法:化痰通瘀,開竅通絡
    • 代表方劑:通竅活血湯合滌痰湯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渾渾焞焞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根據不同證型施治:

  • 實證(濕濁、肝火、痰瘀)以祛邪為主,或化濕,或瀉火,或祛瘀。
  • 虛證(腎虛)以補益為要,重在補腎填精。
  • 針灸治療:常取耳門、聽宮、聽會、翳風等局部穴位,配合遠端取穴如太溪、三陰交等。

此症記載於中醫經典,歷代醫家多有發揮,為中醫耳科與神志病症的重要診斷概念,體現了中醫對聽覺與神識障礙的獨特認識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