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渾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渾渾

渾渾為中醫脈學名詞,用以形容脈象雜亂無序、氣血運行失調之狀。此術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瘧論》提及「無刺渾渾之脈」,意指當脈氣混亂時,不宜施以針刺療法;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亦載「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色弊」,描述脈來急促混濁,如泉水湧出,預示病情加重,氣色衰敗。唐代王冰註解時強調:「渾渾,言脈氣混亂也」,進一步闡明此脈象反映體內陰陽失和、氣機逆亂之病理狀態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「渾渾」之脈多與邪氣壅盛、正氣不固相關,常見於熱病、痰濕內阻或氣血瘀滯等證候。其脈形特徵為來勢不清、節律不齊,或沉或浮,缺乏和緩從容之象,猶如濁水奔湧,提示病勢急迫。此脈若兼見「革脈」(浮而搏指,如按鼓皮),則屬陰陽離決之危候,預後不良。

歷代醫家對「渾渾」脈的詮釋,亦結合五行生剋與臟腑病機。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論述,此脈可能因肝氣橫逆、心火亢盛,或脾土失運導致濕濁內蘊,進一步影響脈道通暢。臨床上,需結合四診合參,辨析其背後之病因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
總體而言,「渾渾」不僅是脈象描述,更是中醫診斷中判斷疾病進退、邪正盛衰的重要指標,體現了傳統醫學對氣血運行細微變化的深刻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