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昏暈
證名,又稱昏運,指頭腦昏沉、眩暈不適之證候。亦可專指發作於黃昏時分之眩暈。《證治匯補·眩暈》有云:「日晡眩暈,得臥少可,謂之昏暈,此陰虛也。」意指此證多見於午後或傍晚,靜臥稍緩,其病機與陰虛相關,當詳參陰虛眩暈之條目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昏暈之證,多因陰虛陽亢或氣血虧虛所致。
- 陰虛陽亢:
- 肝腎陰虧,陰不制陽,虛陽上擾清竅,故見頭暈目眩,尤以午後陰氣未充之時為甚。
- 常伴見顴紅、耳鳴、失眠多夢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- 氣血不足:
- 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氣血不能上榮頭目,故發昏暈。
- 多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心悸怔忡、舌淡脈弱等氣血兩虛之候。
相關證型與治法
- 陰虛眩暈:治宜滋陰潛陽,方如杞菊地黃丸或天麻鉤藤飲加減。
- 氣血兩虛眩暈:治宜益氣補血,方用歸脾湯或八珍湯化裁。
- 若兼痰濕中阻,清陽不升者,可合半夏白朮天麻湯以化痰熄風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海論》云: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。」指出眩暈與腎精虧虛、髓海失養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:「眩暈之病,皆屬肝木,風火有餘,虛實宜分。」昏暈一證,須辨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方能切中病機。
此證臨床須細審病因,結合四診,區分陰虛、氣血虧虛或兼夾痰瘀等不同證型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