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昏暈,又作昏運。頭腦昏沉眩暈[1]之證。亦指眩暈發於黃昏者。《證治匯補[2].眩暈》:「日晡眩暈,得卧少可,謂之昏暈,此陰虛也。」詳陰虛眩暈[3]條。
昏暈的症狀為頭昏沉重,視物旋轉,站立不穩,欲倒,甚則昏倒。昏暈的病因多為陰虛,陽虛,氣虛,血虛,痰濁,風熱等。
陰虛昏暈多見於年老體弱者,症狀為頭暈目眩[4],耳鳴耳聾[5],腰膝酸軟,失眠多夢[6],五心煩熱,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陽虛昏暈多見於體虛畏寒者,症狀為頭暈目眩,耳鳴耳聾,腰膝酸軟,四肢無力,面色蒼白,畏寒肢冷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氣虛昏暈多見於久病體虛者,症狀為頭暈目眩,耳鳴耳聾,心悸氣短,乏力倦怠,面色萎黃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血虛昏暈多見於貧血患者,症狀為頭暈目眩,耳鳴耳聾,面色蒼白,心悸氣短,失眠多夢,舌淡,脈細弱。
痰濁昏暈多見於痰濕體質者,症狀為頭暈目眩,耳鳴耳聾,胸悶痰多,咳嗽痰白,舌苔白膩,脈滑。
風熱昏暈多見於外感風熱者,症狀為頭暈目眩,耳鳴耳聾,發熱惡寒,咳嗽痰黃,咽喉腫痛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昏暈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不同。陰虛昏暈宜滋陰降火,可用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等。陽虛昏暈宜溫補陽氣,可用附子理中丸、右歸丸等。氣虛昏暈宜益氣補血,可用補中益氣丸、十全大補丸等。血虛昏暈宜養血滋陰,可用四物湯、歸脾湯等。痰濁昏暈宜化痰祛濕,可用二陳湯、三子養親湯等。風熱昏暈宜清熱解毒,可用銀翹散、桑菊飲等。
昏暈的預防方法包括:
-
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-
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
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
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-
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參考資訊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