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粘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不粘膝

定義與源流

不粘膝為中醫骨傷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六,特指髖關節前脫臼所呈現之特殊體徵。其名源於患側膝關節因脫臼所致之體位異常,無法與健側膝部相接觸之現象。

病機與解剖基礎

此證候乃因外力作用導致股骨頭脫離髖臼,向前下方移位所致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屬「骨錯縫」範疇,多因跌撲、墜墮等外力傷及胯骨,致筋脈拘急,氣血瘀滯,骨節失其常位。

臨床表現特徵

患者呈現典型四聯徵:

  1. 屈曲畸形:患肢於髖關節處呈屈曲狀態
  2. 外展體位:大腿明顯向外側偏斜
  3. 外旋姿勢:足尖向外旋轉
  4. 肢體延長:因股骨頭前移,患肢較健側顯長

此四者共同導致「膝不能相粘」之特徵性體徵,成為鑑別髖關節前後脫位之關鍵依據。

鑑別診斷要點

與髖關節後脫位(常見「粘膝」體徵)相區別:

  • 不粘膝:前脫位,患肢外展、外旋、顯長
  • 粘膝:後脫位,患肢內收、內旋、短縮

此二體徵為明代骨傷科醫家所創,至今仍具臨床實用價值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進一步闡述:「胯骨即髖骨也,若出臼則胯骨突出」,並記載多種復位手法。不粘膝現象與現代醫學所描述之髖關節前脫位(前下型)體徵相符,顯示古代中醫對關節脫位觀察之精確。

治療原則

傳統中醫處理此證以手法復位為主,配合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內服外治之法。復位後需固定患肢於適當位置,並循序漸進進行功能鍛鍊,以恢復關節活動度與周圍軟組織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