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昏運

昏運,又稱昏暈,為中醫證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方隅所著之《醫林繩墨·眩運》。此證以頭目昏沉、視物旋轉,甚則猝然仆倒為主要表現,屬「眩暈」範疇之一,然其病機與臨床特徵又有獨特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昏運之發,多與風、火、痰、虛四端相關:

  1. 肝風內動:情志不遂,肝陽化風,上擾清竅,致頭目昏旋。
  2. 痰濁上蒙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痰濕中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發為昏暈。
  3. 氣血虧虛:久病體弱或失血過多,氣血不能上榮頭目,腦失所養,故見昏沉欲仆。
  4. 腎精不足:先天稟賦薄弱或勞倦過度,腎精虧耗,髓海空虛,頭暈目眩隨之而生。

證候特點

昏運之證,輕者僅覺頭重腳輕、視物模糊;重者可突發天旋地轉,伴噁心嘔吐、耳鳴耳聾,甚則一時神識昏蒙,然移時自醒。其發作多與勞累、情緒波動或體位驟變相關,脈象常見弦滑(痰火)、細弱(氣虛)或沉遲(陽虛)等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對昏運之治,主張辨證施治

  • 肝陽上亢:宜平肝潛陽,方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
  • 痰濕中阻:當化痰熄風,方選半夏白朮天麻湯
  • 氣血兩虛:治以補益氣血,方取歸脾湯十全大補湯
  • 腎精虧虛:需填精補髓,方用左歸丸(陰虛)或右歸丸(陽虛)。

與相關證候之鑑別

昏運與眩暈厥證有相似之處,然眩暈以旋轉感為主,未必伴神昏;厥證則以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為特徵,醒後無頭暈殘留。昏運介乎二者之間,突出「昏蒙欲仆」之態,病位多在肝、脾、腎三臟,總屬本虛標實之候。

此證於歷代醫籍中論述頗豐,除《醫林繩墨》外,《證治準繩》、《醫學綱目》等亦載其治法,可見其於中醫臨床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