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昏翳
昏翳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視覺昏暗矇矓、視物不清之狀態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記載:「其主埃鬱昏翳。」此處「昏翳」描述一種如塵埃遮蔽般的視覺障礙,與自然界濕濁之氣鬱滯相關。
中醫病機分析
昏翳之成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或外邪侵擾有關,主要涉及以下病機:
- 肝腎不足: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,肝腎精血虧虛則目失所養,導致視物昏花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肝腎陰虛時,虛火上炎,亦可熏灼目絡,加重昏翳。
- 痰濕上蒙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濕上泛清竅,遮蔽目絡,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述:「痰濕壅滯,則頭目昏沉。」此類昏翳多伴頭重如裹、胸悶嘔惡。
- 氣血瘀滯: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氣滯血瘀,目絡受阻,氣血不能上榮於目,如《醫林改錯》所言:「血瘀目絡,則視物昏渺。」
- 風火上擾:肝陽化風或外感風熱之邪,風火相煽,上攻頭目,致目赤昏矇,常見於急性眼疾或高熱病症。
證型辨別
- 肝腎陰虛型:視物模糊,眼乾澀,伴腰膝酸軟、耳鳴。
- 痰濕阻絡型:視物如霧,頭重昏沉,苔白膩。
- 氣血兩虛型:視力漸減,面色蒼白,乏力。
- 肝陽上亢型:目赤昏花,頭痛眩暈,煩躁易怒。
古籍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將昏翳與六氣變化相聯繫,如太陰濕土當令時,濕濁瀰漫可致「埃鬱昏翳」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如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目昏者,熱鬱於內而玄府閉密也。」強調內熱鬱閉與昏翳之關係。
昏翳作為症狀,可單獨出現,亦常見於「視瞻昏渺」、「青盲」等眼病過程中,需結合全身證候綜合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