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昏渺
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視物模糊不清之證候。此證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目竅失養或神水耗澀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神水耗澀:
《醫貫》卷四載:「神水者,由三焦而發源,先天真一之氣所化,目上潤澤之水是也。」神水為三焦所化生,賴先天真氣涵養,若真氣不足或三焦氣化失常,神水生成不足,則目失潤澤,發為昏渺。 - 肝腎虧虛:
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不能上榮於目,則視物昏花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目得血而能視」,肝腎陰虛則虛火上擾,亦可致目昏不明。 - 氣血兩虛:
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或久病耗傷氣血,目絡空虛,神光衰微,發為視物模糊。 - 痰濕瘀阻:
痰濕上泛,蒙蔽清竅;或氣滯血瘀,目絡受阻,皆可導致昏渺之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視物不清,如隔薄霧,或眼前如有黑影飄動,久視則症狀加重,可伴見眼乾澀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兼症。
相關證候
昏渺與目昏相似,二者皆屬視覺功能減退之證,然目昏泛指視力下降,涵蓋範圍較廣;昏渺則更強調視物模糊如蒙塵霧之特徵,多與神水失潤或精血虧虛相關。
典籍記載
除《醫貫》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:「目昏渺者,非獨肝腎之虛,亦有痰火為患。」說明此證虛實夾雜,需辨證論治。
治療原則
以滋養肝腎、益氣養血為主,兼以化痰通絡。若屬神水耗澀者,當調理三焦,滋補真元;若因痰濕瘀阻,則需健脾化痰、活血通竅。
附:相關名詞
- 目昏:泛指視力減退,病因多端,包括氣血不足、肝腎虧虛、風熱上擾等。
- 神水:中醫眼科術語,指滋潤目珠之液,與西醫房水概念部分相通,然中醫更強調其與三焦氣化及先天之氣的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