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昏迷,中醫名詞,有兩個解釋:

  1. 神志昏迷,不省人事,或神識迷糊的症象。見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[1]》卷一。又名神昏。由邪阻清竅,神明被蒙所致。見於傷寒[2]溫病及中風[3]厥證、癲癇[4]等多種疾病。凡見此證,均屬重症。治應審因論治。以開竅[5]醒神為先,選用蘇合香丸、至寶丹[6]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等。危重者應中西醫結合搶救。

  2. 鬱冒。《傷寒明理論》卷三:「鬱為鬱結而氣不舒也,冒為昏冒而神不清也,也謂之昏迷者是也。」參見鬱冒條。

昏迷是一種嚴重的神志障礙,患者意識不清,不省人事,或神識迷糊,不能答話,對外界刺激無反應。昏迷的病因很多,可以由各種疾病引起,如中風、腦炎、腦外傷、腦腫瘤、腦出血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尿毒症、肝昏迷、藥物中毒等。昏迷的治療應根據病因進行,一般以對症治療為主,並積極治療原發病。

昏迷的預後取決於病因和病情的嚴重程度。如果病因可以治癒,昏迷的預後一般良好。如果病因不能治癒,昏迷的預後則較差。昏迷的患者需要密切觀察生命體徵,並給予積極的治療,以提高生存率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- A+醫學百科

  2. 傷寒 (中醫)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  3. 中風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  4. 癫痫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  5. 開竅(中醫術語)_百度百科

  6. 扶桑至寶丹的功效與作用 - 康途健康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