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昏迷(繁體中文:昏迷)
證名,指神誌不清、不省人事,或意識模糊的癥狀。此證首載於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卷一,又稱「神昏」,多因邪氣阻滯清竅,導致心神被蒙蔽所致。常見於傷寒、溫病、中風、厥證、癲癇等疾病,屬危急重症,需及時辨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昏迷的發生與以下機理相關:
- 熱陷心包:溫病熱邪內陷,灼傷營血,擾亂心神,常見高熱、譫語、肢厥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邪入心包,神昏譫語」。
- 痰蒙清竅:痰濕或痰熱上擾,阻塞心竅,多見於中風、癲癇,伴喉中痰鳴、面赤氣粗。
- 瘀阻腦絡:頭部外傷或氣滯血瘀,腦絡不通,神機失用,可見面色紫暗、舌質瘀斑。
- 陰陽離決:重病末期,元氣衰敗,陰陽不相維繫,表現為目合口開、手撒遺尿等脫證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熱閉證
- 表現:高熱面赤、煩躁譫語、肢體強直,舌紅絳、苔黃燥。
- 治法:清熱開竅。
- 方藥: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、至寶丹(合稱「涼開三寶」)。
-
痰閉證
- 痰熱內擾:神昏伴痰聲漉漉、胸悶氣粗,苔黃膩。
- 治法:化痰開竅,清熱滌痰。
- 方藥:菖蒲鬱金湯合至寶丹。
- 寒痰壅塞:靜臥不煩、痰白稀冷,苔白滑。
- 治法:溫通開竅。
- 方藥:蘇合香丸。
- 痰熱內擾:神昏伴痰聲漉漉、胸悶氣粗,苔黃膩。
-
瘀阻證
- 表現:昏迷驟發,牙關緊閉,面唇青紫,舌暗紫。
- 治法:活血通竅。
- 方藥:通竅活血湯加減。
-
脫證
- 亡陰:汗出黏手、身熱躁擾,脈細數疾。
- 治法:救陰固脫。
- 方藥:生脈散加龍骨、牡蠣。
- 亡陽:冷汗淋漓、四肢厥逆,脈微欲絕。
- 治法:回陽救逆。
- 方藥:參附湯、四逆湯。
- 亡陰:汗出黏手、身熱躁擾,脈細數疾。
古籍論述
- 《傷寒明理論》提及「鬱冒」,指氣機鬱結與神識昏冒並見,屬昏迷範疇。
- 《溫病條辨》強調熱邪內閉時「非芳香不足以開其閉」,故重用麝香、冰片等通竅藥。
昏迷為臨床急症,中醫強調「閉證宜開,脫證宜固」,需結合四診迅速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