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不孕

病名:出自《素問·骨空論》:「督脈者……此生病,……其女子不孕。」又稱「無子」、「全不產」、「絕產」、「斷緒」。凡育齡婦女,配偶生殖功能正常,婚後同居兩年以上,未避孕而未孕者;或曾有孕育,後又兩年以上未再受孕者,即為不孕。前者稱「原發性不孕」,後者稱「繼發性不孕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不孕與臟腑、氣血、經絡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腎、肝、脾及衝任二脈為關鍵。

女子不孕常見證型

  1. 肝氣鬱結: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衝任不調,難以攝精成孕。
  2. 血虛:氣血不足,胞宮失養,月經量少或後期,難以受孕。
  3. 痰濕內阻:脾虛濕盛,痰濕壅滯胞宮,阻礙氣血運行,影響受精。
  4. 腎虛
    • 腎陽虛:命門火衰,胞宮虛寒,難以溫煦胎元。
    • 腎陰虛:精血虧虛,胞宮失潤,卵子難以成熟。
  5. 胞寒:寒客胞宮,血行不暢,影響胚胎著床。
  6. 血瘀:瘀血內停,衝任受阻,經血不調,難以成孕。

另有先天生理缺陷所致不孕,如「五不女」(螺、紋、鼓、角、脈),此類多屬器質性病變,非藥物所能調治。

男子不孕因素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更當察其男子之形氣虛實何如。」男子不孕常見原因包括:

  1. 腎虛精弱:精液稀薄或活力不足,難以融育成胎。
  2. 氣血虛損:禀賦不足,氣血虧虛,影響生殖功能。
  3. 陰精衰憊:房勞過度,耗傷腎精,導致不育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針對不同證型施以相應治法,如疏肝解鬱、補血養營、化痰祛濕、溫腎助陽、暖宮散寒、活血化瘀等。具體可參見各證型條目,如「肝氣鬱結不孕」、「血虛不孕」、「痰濕不孕」等。

此病涉及男女雙方,故診治時需綜合評估,方能對症調理,恢復生育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