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惠民藥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惠民藥局
惠民藥局為元明時期官方設立之醫藥機構,旨在以官府資金購置藥材,惠濟貧病之民。此制度體現古代「醫乃仁術」之理念,結合政令與醫藥資源,緩解民間疾苦。
歷史沿革
-
元代初設
- 元太宗九年(1237年),首於燕京等十路設立惠民藥局,由太醫王璧、齊楫等主管,標誌官方系統性介入醫藥救濟之始。
- 世祖中統二年(1261年),復命王佑開局;同年設大都惠民局,秩從五品,納入官僚體系。
- 至元三年(1266年),改由太醫院統轄,強化醫政管理,確立「以官錢置本,收息市藥」之運作模式。
-
明代承襲與擴展
- 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沿元制設局,府級由提領督辦,州縣派官醫駐診,專責軍民貧病者之醫療。
- 成化十二年(1476年),擴展職能至獄囚診療,反映其社會救濟角色之深化。
運作機制與中醫特色
惠民藥局之運作,核心在於「以息購藥」:官府撥款為本,以利息採辦藥材,供貧民免費領用。其藥物多依中醫理論配伍,常見如:
- 湯劑:針對時疫或常見病,配發四物湯、六味地黃丸等成方。
- 散劑與膏丹:便於儲存與分發,如藿香正氣散、安宮牛黃丸等急症用藥。
- 因地制宜:按地區疾病特性調整藥品,如南方多備祛濕藥,北方偏重溫補之品。
此外,藥局常與地方醫家合作,由太醫院培訓之官醫駐診,結合「辨證施治」原則,確保用藥精準。
社會與醫學意義
惠民藥局不僅為古代公共醫療之先驅,更反映中醫「治未病」「濟世為懷」之思想:
- 預防與治療並重:除提供藥物,亦頒布防疫方略,如元代《衛生寶鑑》所載之避瘟法。
- 醫政結合:透過制度將中醫資源下放,緩解「貧病交迫」困境,具社會穩定作用。
此制雖隨明清後期財政衰弛而式微,然其整合醫藥、經濟與民政之嘗試,仍為中醫史與公共衛生領域之重要範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