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惠袋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惠袋癧
惠袋癧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屬瘰癧之一種。其特徵為生於右耳根部,形狀如袋,故名「惠袋癧」。此症多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或外感風熱邪毒,導致氣血凝滯、痰濕蘊結於少陽經絡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瘰癧類疾病多與肝、膽、三焦經絡相關。惠袋癧之發病,主要涉及以下機制:
- 肝鬱氣滯:長期憂思惱怒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久則化火,灼津為痰,痰火搏結於耳根。
- 痰濕凝結:脾虛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聚而成痰,流注經絡,結於少陽所過之處。
- 外邪侵襲:風熱毒邪乘虛而入,與內在痰濕相合,壅遏氣血,形成局部腫塊。
臨床表現
惠袋癧初期多見耳根部腫脹,觸之柔軟如囊袋,皮色不變或微紅,可伴有輕度壓痛。若久治不癒,可能逐漸硬化,甚至潰破流膿,形成瘻管。患者或兼見胸脅脹悶、口苦咽乾等少陽經症狀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惠袋癧以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為主,輔以清熱解毒或溫通經絡,依證型選方:
- 肝鬱痰凝:選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,佐以夏枯草、浙貝母等軟堅之品。
- 痰熱壅盛:以柴胡清肝湯為基礎,配合連翹、玄參清熱解毒。
- 氣虛痰結:若病程日久,正氣虧虛,可投香貝養營湯益氣托毒,兼化痰瘀。
外治法則視病情階段而定,未潰者可敷沖和膏或陽和解凝膏以促消散;已潰者則需化腐生肌,用九一丹或生肌玉紅膏換藥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大成》將惠袋癧歸類於瘰癧範疇,與「馬刀俠癭」等症並論,強調其形質特異性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指出,耳根部瘰癧多屬少陽經病變,治療需注重疏通膽經氣機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淋巴結結核」或「慢性淋巴結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氣血陰陽之調和,非僅限於局部病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