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穢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穢濁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穢濁」泛指污穢混濁之氣或物質,其概念涵蓋外界致病因素、人體代謝產物,以及濕熱熏蒸所產生的病理產物,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危害。
1. 外界致病因素
穢濁作為外邪之一,主要指腐敗污穢之氣,如瘴氣、疫癘之氣、腐臭穢物等。此類穢濁之氣多見於潮濕悶熱環境,或疫病流行時節,易從口鼻或肌表侵入人體,導致疾病。例如:
- 山嵐瘴氣:常見於南方濕熱山林,其穢濁之氣蘊結不散,人體感之可發為瘴瘧、濕溫等病。
- 疫癘穢氣:如瘟疫流行時,穢濁夾雜毒邪,可致高熱、神昏、發斑等重症。
2. 人體代謝產物
穢濁亦指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濁物質,如排泄物、分泌物或病理產物。此類穢濁若滯留體內,可阻礙氣機,引發疾病。例如:
- 二便穢濁:尿液、糞便若排泄不暢,穢濁內停,可導致濕熱下注或濁毒上攻。
- 痰濕穢濁:痰飲、膿液等分泌物若積聚不化,可形成痰濁、瘀毒,影響臟腑功能。
- 體氣穢濁:如口臭、體臭等,多與脾胃濕熱或肺胃蘊濁有關。
3. 濕熱熏蒸之穢濁
濕熱病證中,穢濁常因濕熱鬱蒸而產生,並進一步閉塞清竅,導致危重症候。《溫病條辨》提及:「脾鬱發黃,黃極則諸竅為閉,穢濁塞竅者死。」意指濕熱蘊結脾胃,鬱久化濁,穢濁之氣上蒙清竅,可致神昏、黃疸,甚則死亡。此類穢濁多見於:
- 濕溫病:濕熱交蒸,穢濁內阻,可見身熱不揚、胸悶嘔惡、神識昏蒙等。
- 黃疸重症:濕熱穢濁燻蒸肝膽,膽汁外溢,可致身目俱黃,穢濁壅滯三焦。
穢濁的病理特點
穢濁致病具有以下特性:
- 黏滯重濁:易纏綿難解,阻滯氣機,病程較長。
- 燻蒸蒙竅:穢濁上擾,可致頭暈、神昏、譫語等神志異常。
- 腐敗穢惡:多伴隨腐臭氣味,如口臭、瘡膿、濁涕等。
在中醫臨床中,針對穢濁的治療多以芳香化濁、清熱解毒、利濕泄濁為法,常用藥物如藿香、佩蘭、滑石、黃連等,以宣透穢濁、疏通氣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