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恚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恚氣
恚氣為中醫七氣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七氣候》,其載:「恚氣,則積聚在心下,不可飲食。」意指因憤懣鬱怒所致之氣機阻滯,病位多在心下(即胃脘部),臨床可見胸膈痞滿、飲食難進等症。
病因病機
恚氣屬情志致病範疇,與肝、心、脾胃關係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云「怒則氣上」,過度恚怒易致肝氣橫逆,克犯脾胃,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司,形成心下痞硬;另心主神明,情志過激亦可能擾亂心氣,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。此氣滯日久,可能化火生痰,或與瘀血相結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心下(胃脘部)脹滿、按之或有硬塊感,伴隨噯氣、納呆、胸悶等。若兼肝鬱化火,可見口苦咽乾;若氣滯及血,則可能出現脅肋刺痛、舌質紫暗等瘀血徵象。
與其他氣病之鑑別
- 七氣:泛指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情所致之氣病,恚氣屬其中「怒氣」範疇。
- 九氣:《素問·舉痛論》提出「百病生於氣」,列九種氣機失調之因,恚氣近似「怒則氣逆」之機轉,但九氣更涵蓋寒、熱、勞倦等外因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以疏肝解鬱、調和中焦為原則,常用方如《傷寒論》之半夏瀉心湯(黃芩、黃連、半夏、乾薑等)治心下痞滿;若肝鬱明顯,可選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香附、陳皮等)。後世醫家亦重視調暢情志,配合行氣活血之品如鬱金、川芎等。
文獻補充
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釋:「恚怒傷肝,肝木乘脾,故見脘痞不食。」說明此證與五行生剋相關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「治恚當先理氣」,並按兼證加減用藥,如痰滯者佐二陳湯,血瘀者合失笑散。
恚氣作為情志內傷之典型,體現中醫「氣病」理論之特色,其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情緒狀態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